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国际间谍博物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国际间谍博物馆(International Spy Museum)位于素有“间谍之都”称号的美国首都华盛顿[1],与联邦调查局FBI相毗邻。2002年7月19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威廉姆斯市长表示,这座博物馆将得到市政府的资助,以带动华盛顿的经济发展。

中文名称:国际间谍博物馆

外文名称:International Spy Museum

类 别:历史类

地 点:华盛顿

开放时间:2002年7月19日

兴建背景

背景

时任华盛顿市长的威廉姆斯表示;国际间谍博物馆是由克利夫兰市的马尔莱特公司出资2800万美元兴建的,博物馆将创造150个就业机会,每年税收达200万美元。为了支持国际间谍博物馆对华盛顿市当地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华盛顿市政府决定每年给予马尔莱特公司690万美元的资助。

马尔莱特公司之所以要兴建国际间谍博物馆,是因为该公司的创建人米尔顿·马尔兹曾为五角大楼和国家安全局工作过,并分别负责破译密码和电子窃听工作。

花费

国际间谍博物馆耗资4000万美元,历时7年建成。

馆藏文物

在展出的600多件间谍工具中,既有东方的也有西方的;但多以美国以外的谍报机构的装置为主。美国的间谍工具不仅展出少,展出的间谍工具也都截止到冷战时期,冷战之后的间谍工具概不展出,以防泄密。对前苏联情报机构以及现今俄罗斯情报机构所使用的间谍工具,则统统展出且辅以文字详加说明。

做成一支血红色唇膏样式的微型手枪,绰号叫做“死亡之吻”,这是克格勃女特工使用的防身手枪。

美国中央情报局1949年发明的黑色钢笔样式的催泪枪。

路边邮筒上的一个粉笔记号、电线杆底下一个空烟盒或者大树旁一个可乐罐,窗台上的一盆花、书架上的一本书或者书桌上的一个相框,则是随时在收听你谈话的窃听器。

一次性打火机样式的微型发报机。在展出的偷拍设备中,除了各种打火机式、戒指式、手表式、钢笔式照相机外,还有前苏联克格勃使用的纽扣相机。纽扣相机看上去与平常的纽扣无异,但只要启动口袋里的装置,假纽扣就会打开一条缝快速摄影。

一种“鞋跟窃听器”是前苏联克格勃的产品,这是克格勃于上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期间发明的。在一个皮鞋的鞋跟内,被安装在里面的微型话筒、微型麦克风和电池等,这种“鞋跟窃听器”的使用通常是克格勃买通一名被窃听者的女仆或仆人,让其在主人的鞋跟内嵌上这种“窃听设备”,一旦窃听器被激活,这只鞋跟将会成为一座走动的“广播站”,它将把穿鞋者所有的谈话一字不漏地传输到附近的接收器上去。

有的间谍工具技术十分先进。藏有微缩胶片的刮胡刀、手提箱照相机、手表形状的窃听器,这些功能先进的间谍用品凝聚了一个时代的最新技术。一架小巧、高清晰度的米诺克斯照相机曾经被克格勃上校潘夫斯基使用,拍摄了大量苏联核机密。这种照相机的感光度和快门速度事先设定,相机上有一根简单实用的测距珠链。克格勃王牌间谍克格夫妇的一个化妆盒是一台利用了电子感光(CCD)原理的复印机,它设计精巧,使用方便,而类似的现代复印机在40年之后才使用了这个概念。

国际间谍博物馆”收集到的间谍工具只是间谍世界中很少一部分,大多数间谍工具仍处于绝密的状态,普通人根本难以一睹真容。

美国国际间谍博物馆是世界各国“间谍文化”的缩影。在这里甚至还能找到中国《孙子兵法》的竹简,后面的背景上写着孙武关于“用间”的五种方法。

很多人认为间谍只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事实上,间谍文化自古已有之。博物馆的间谍历史展厅展示了各国的“间谍文化”。古希腊木马屠城记的故事尽人皆知,可被看作人类历史上早期的情报活动。博物馆特地制作了一个大号的“特洛伊木马”,反映出古希腊人对情报战术的运用。

“间谍战”展区则展示了情报技术在若干重大战役中的应用。早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就开始了对英军的间谍战。对中国人来说耳熟能详的美利坚民族英雄内森·黑尔,原来就是华盛顿派出的间谍之一。他曾多次乔装进入英军占领区搜集情报,后来不幸被英军识破,以间谍罪处死,留下了“我惟一感到遗憾的是,我只有一次生命献给祖国”的名言。此外,这里还展示有二战末期盟军D日登陆之前使用的迷惑德军的“尸体”。

“人群中的间谍”展区可谓间谍“名人堂”,好莱坞历史上若干著名的演员和导演都曾经做过间谍。著名的爵士女歌手约瑟芬·贝克在二战时曾为法国效命;名厨朱莉亚·柴尔德在烹调山珍海味之余,还在为中情局前身“战略情报局”处理机密文件。

建筑布局

国际间谍博物馆5座建筑组成,占据了华盛顿市中心整整一个街区的位置;总面积达5400平方米。从外观看,由灰色方砖块砌成博物馆怀旧色彩颇浓。馆内包括电影院、互动式展台、餐厅及间谍用品展览。上千件展品将隐秘的谍海战争公之于众,令人大开眼界。整个博物馆总共大约20几间展厅,600多件展品,900多幅图片。展品多是从美国、加拿大、英国、以色列、前东德、西德、前苏联、捷克、乌克兰和波兰等地收集而来,部分展品则来自历史学家基恩·默尔顿,后者共收藏有6000件有关间谍的物件。

国际间谍博物馆顾问、美国中情局退役间谍协会会长尤金·波蒂特说,该博物馆内收集了自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到最新的伊拉克战争以来众多间谍设备和高科技窃听工具。在这个间谍博物馆内,人们将可以看到许多最新最好的高科技间谍工具。”

有一个展厅是专门介绍间谍名人的,其中包括厨师朱丽亚·奇尔德,她当年曾经在斯里兰卡为CIA的前身OSS——战略机构办公室搜集机密情报。博物馆的执行主管皮特·阿尼斯特说:“连她做的菜里都满是冒险的味道!”此外,这些女特工中还有德国出生的性感影后玛琳·黛德丽,她竟然曾为OSS录制过宣传反德国纳粹的革命歌曲,实在是艺高胆大。

特色展品

扣眼相机

这台微型Model F-21相机在1970年左右由克格勃发明,可隐藏于扣眼中,有一个可由使用者从口袋按动的机关。只要挤压快门绳和假扣眼就能拍照。这种隐藏在扣眼的微型相机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像政治家集会这样的公共活动中使用。博加特指出,曾在中情局情报部门工作多年的国际间谍博物馆馆长彼得-厄尼斯特就曾用过这样的间谍相机。中,有一个可由使用者从口袋按动的机关。只要挤压快门绳和假扣眼就能拍照。这种隐藏在扣眼的微型相机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像政治家集会这样的公共活动中使用。博加特指出,曾在中情局情报部门工作多年的国际间谍博物馆馆长彼得-厄尼斯特就曾用过这样的间谍相机。

皮鞋发射机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驻东欧的西方外交官都尽量避免在当地购买服装,他们更喜欢从西方邮购衣服和鞋子。在罗马尼亚,情报部门将西方外交官这一习惯当作了其秘密行动的一个优势,他们与邮政部门合作在鞋跟安设了发射机。博加特说,服务员在打扫房间中,无意中发现了这种录音设备,外交官回到房间,信号就会出现,而当他们全部离开,信号就消失了。

密码盘

人们不由自主地都会想,间谍工具并不全都是那么的古老,但实际上,早在古罗马时代,凯撒就曾利用密码术对信息进行编译。这个密码盘的年代可以追溯至美国内战,由美国南方邦联一方采用——上面CSA三个字母代表美利坚邦联(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的意思。这套装置的工作原理显而易见:转动里面一圈的轮子替换字母,比如M=G,P=J。密码很容易破译吗?如果情报不是以你熟悉的语言编写,那就不容易破译。问题是间谍都诡计多端,哪会用你熟悉的语言编码?

毒雨伞

1978年,一名保加利亚特工利用这样的一把雨伞,在伦敦街头暗杀了保加利亚持不同政见者格奥吉-马尔科夫。技术人员对普通雨伞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改装,只要一按机关,就能向目标喷射毒物。以马尔科夫为例,雨伞中射出的小球含有蓖麻毒素,这种小球肉眼几乎看不到。国际间谍博物馆展示了一把在莫斯科特制的毒雨伞复制品。博加特说,1991年,有人在保加利亚发现了一个放满类似致命毒伞的房间。

狗屎情报传递机

狗屎?不要奇怪,确实是狗屎,博加特说,这种小装置是中空的,里面可以藏情报,这样,情报人员和线人就能轻松传递信息,同时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博加特指出,粪便通常单独留在某处,这是伪装成老虎粪便的信号台在越战中被用于指示目标的原因。狗屎情报传递机面临的一个风险是,这种装置偶尔会被人扔掉或发现。博加特说:“人生总是会发生意外,而这只是间谍或情报人员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

日常接待

博物馆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8点迎接参观者;唯一的闭馆日期是圣诞节。在华盛顿绝大多数博物馆是免费的,但国际间谍博物馆是个例外。博物馆入场券成人是21.95美元,65岁以上老人是15.95美元,中小学生是14.95美元,6岁及以下儿童免费。参观这个博物馆,游客不但可以了解间谍的活动情况,还可以看到间谍历史的演变和间谍在世界历史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博物馆还为参观者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听讲座、参加研讨会的方式,探知间谍的生活和工作,得知很多幕后的特工故事,了解招募间谍的严格条件。参观者还能在设备精良的放映厅里,观看高科技制作的电影和电视。在这里,喜欢间谍类影片的参观者可以跟制作影视片的导演讨论间谍故事和人物的真伪,探讨影片拍摄的技巧。为了增加参观者的切身感受,博物馆设计了很多动手节目,包括让人们拆装具有间谍功能的收音机,设计和破译通信密码,发明具有伪装性能的仪器。组织者认为安排这些参与性的活动,有助于刺激参观者的好奇心,让他们理解间谍活动的风险环境,体会间谍文化。

参观特色

这家博物馆还将给游客们提供更多的体验间谍生活的机会。“这绝对是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博物馆的执行主管皮特·阿尼斯特说,他曾经和CIA一起工作过36年,参与过CIA多次秘密行动。“我们想带领人们完全走进间谍的精神世界”,博物馆的副主席卡斯林·科克里又补充了一句。

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从参观者刚进大门就开始了。这个交互式的展览叫作“间谍学校”,游客们可以为自己选择一个虚构的身份,并必须在短时间内记住其中关键的细节,其中包括姓名、国籍、年龄、背景以及此行的目的。然后电视屏幕上的一个虚拟警卫就会开始对你进行“严格审讯”——一旦你回答错误,他就会大发雷霆对你吹胡子瞪眼。“间谍学校”还有大量对游客进行“培训”的互动式视频游戏———在规定时间内破解密码,辨认出接头地点,在某个看似平静的场合辨别出可疑的间谍活动,其中一个虚拟现实设备还可以让参观者走入虚拟的酒店大厅的人流中寻找经过伪装的间谍。更刺激的是,“间谍学校”还将教你如何安装电话窃听器、如何乔装易容、如何使用间谍影机等伎俩。

博物馆有一个展厅向人们揭示了英国和美国的叛节间谍,其中包括安东尼·布伦特;他被揭露是双重间谍,还有被认为对中央情报局造成最大危险的叛节间谍阿尔德里奇·阿麦斯,他向前苏联出卖了几十名美国情报人员的名单,其中大部分都被处死。向前苏联出卖机密情报达15年之久的汉森也在展出之列。

对于流行文化迷来说,他们可以在博物馆中看到大量电影和电视中有关间谍的片段。当然,也有一些比较严肃的记录片,比如有一段关于“珍珠港”的录像,说的是由于情报部门的失误,造成了珍珠港事件的发生,另一段录像说的是战争时期的宣传工具和间谍卫星大揭密。

视频

探访重新开放的美国国际间谍博物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