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圆尾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圆尾鲎

圆尾鲎,(yuán wěi hòu)(学名: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也常称作马蹄蟹及鲎,其形态已维持不变五亿年,是在香港发现的三种鲎中,仅存的两种之一(另一种为中国鲎),并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海洋十宝”的其中一员。[1]

圆尾鲎是鲎的现存种类中个体最小的一种。圆尾鲎含有剧毒,切勿食用。

分布范围

见于东亚与东南亚各沿海地区,包括日本、台湾、香港、澳门、和中国沿岸等地区。成年圆尾鲎,多见于深水,而幼鲎多见于潮间带浅水区。

在香港,圆尾鲎主要栖息在后海湾、白泥和大屿山西北的潮间带地区。

潮间带沙滩和泥滩是它们的繁殖地。雌性的马蹄蟹会于水涨时到沙泥滩产卵,每只雌性每次约产下二千颗卵。 但由于圆尾鲎在野外的存活率偏低,在一万只幼鲎中,大约只有1 至2 只可存活至10 至15 年,生殖成熟的阶段。[2]

生活习性

主要以沙虫、小蟹、蚝和贻贝的双壳类动物为食。

生存危机

圆尾鲎面临过度采捕问题,数目已锐减。

圆尾鲎是海鲜市场中的常客。但鲎肉质不多,故多只用于观赏,招徕客人,例如在香港的西贡海鲜街中便常有饲养鲎作观赏,但饲养的鲎多因照顾不当而死亡。

填海及污染等生境恶化问题威胁到圆尾鲎的繁殖和生存。例如香港兴建香港国际机场,破坏圆尾鲎繁殖的地方,而在白泥兴建连接香港和蛇口的深港西部通道亦影响在港繁殖的圆尾鲎。

保护措施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把圆尾鲎列入“资料不足”。香港未有立法保护圆尾鲎。

圆尾鲎Carcinoscorpins rotundicauda是世界现存的四种 鲎(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utatus、美洲 鲎Limulus polyphemus、马来亚鲎Tachypleus gigas、圆尾鲎)中个体最小的一种。是不能食用的,误吃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北部湾沿海渔民都叫它“鬼鲎仔”。所以上述“威胁”中的“圆尾鲎是海鲜市场中的常客。”一说有误。

毒性介绍

以昆明种小白鼠进行中国鲎和圆尾鲎组织的提取物毒性试验。结果发现圆尾鲎的毒性远远大于中国鲎。圆尾鲎致小白鼠死亡的征象为急动、惊跳而死,与河豚毒素中毒特点类似;而中国鲎中毒则为静伏昏睡而死。成鲎的毒性均比幼鲎大。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