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国乐 - 吹管乐器

国乐-吹管乐器(100种中国符号-19)

吹管乐器,是用口吹气而发声的乐器。依照振动发声的东西不同,可以分成四大类:笛、笙、箫及唢呐。[1]

目录

以竹膜(笛膜)发声者,音色明亮有力。如 梆笛及曲笛 。管内空气直接振动发声者,音色低沈柔和。如 律笛 及 箫 。全都是以竹子 制成。[2]

笛子的沿革

笛子的历史悠久,早在周代即有这种乐器。 [3]

笛子原是兄弟民族的乐器,相传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玉当时首都长安的一种横吹乐器,从汉墓的拓片和唐代的敦煌壁画中都有笛子来看,的确可确定中国的笛子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且一直在民间流传。

在中国七代出过不少的笛子名演奏家,东晋的桓伊,他参加过大破符监百万雄师的肥水之战,便善以吹笛闻名。

杜牧的诗中就有:“月明更桓伊,一笛闻吹出塞愁”。 [4]

笛子的特征

笛子是中国古老的民间竹类乐器之一,有铁管、铜管、塑胶管制成的笛,但多数用竹管制成。[5]

笛端封闭,管身有吹孔一、膜孔一(贴芦苇膜,可使音色清脆)、音孔六、基音孔二、助音孔二。

笛子的种类和构造

笛子也称横笛,在中国流传年代久远,因为地区广大,所以它的发展因民族性而有不同的变化,如北方的“高笛”(即所谓“梆笛”),南方的“中笛”(即所谓“曲笛”),还有近代发展出来的“新笛”、“加建笛”、“口笛”等而笛子的构造大略相同。

梆笛

笛身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有一用软质木材制成的塞子,称作笛塞。[6]

膜孔为在左端第二孔,主要用来贴笛膜。笛膜是由芦苇膜制成,经过气流振动后,便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

音孔即为按孔,有六个,分鄂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基音孔位于笛子右端的两个侧孔,可用来调音,决定笛子最低音范围的作用。而助音孔则于笛身最右端的两个孔,其主要用途为将音量扩散,使其穿透力更强,音量更大,而其还有基音孔的调音功能。

另有一部为称为海底,即由吹孔至笛塞之间,主要功能是阻步气流向上,使向下流动,集中发音。

梆笛的音色高亢,辽阔而明亮,相传中国至元代因戏曲之盛行,而以梆笛为伴奏乐器的属北方梆子戏曲,故称“梆笛”。

曲笛

现因其音域而称“中笛”,在古代又称为“市笛”或“扎线笛”,因盛产于苏州之故,又有“苏笛”之称。

曲笛子较梆笛长且粗,广泛流行在南方地区,长音宽广、柔和。最适宜合奏、独奏。

在江南的丝竹乐和昆曲等伴奏当中,曲笛是最主要的乐器之一。曲笛之构造、吹奏姿势及技巧与梆笛完全相同,外观像放大后的梆笛。


笙具有“国乐管风琴”的美名。有一美丽传说,笙是由神话人物女娲所制造。[7]

笙是中国古老的乐器,在三千年前的商朝就有了笙的雏形。[8]

它经由气流通过 “簧片” 引起管柱振动而发声,音色非常秀丽甜美,也是传统民族乐器中 目前唯一可以吹奏出和声的乐器 ,笙装有和笙苗耦合发音的簧片,按孔可发多音,可以演奏和声及某些和弦。

目前所用的笙经过改良,笙的品种有大、小、方、圆之分,一般传统笙有‘十七簧笙’、卅六簧高音笙、中音排笙、低音笙等种类,经过改良的笙有扩音笙、加键笙、转盘笙、排笙等,而簧数也从十七增加为二十一至三十六不等。扩大了音域,增强了音量,为一种富有民族风格的管乐器,广泛应用于现代国乐合奏。

笙的沿革

笙是古代匏类乐器。所谓匏,是植物葫芦、椰子等之 干壳。去内肉,然后保持阴干而不使其破裂,用来作乐的共鸣箱。[9]

笙是一项历史相当悠久的乐器。据考古记载,从殷墟(西元前1401~前1122年)出土的甲骨文字中就有异名笙──竽的象形文字记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笙是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笙。

自周以来,笙的管数介于十三至十九之间,在南方流行十三簧,在北方流行十七簧,称“北笙”。而在西南地带少数民族的芦笙,一般常用的是十七簧的笙。

笙的构造[10]

一、笙斗和吹嘴:

用铜片或硬木制成,为一整体﹝在唐代,有人将笙斗改为木制,后逐渐恢复金属笙斗﹞。它起著稳固和连结笙的各部件的作用。

在上面的圆形盖板上,开角插入笙脚的圆孔,笙脚的上端插在笙苗里。笙斗的边缘有一道空槽,槽与斗上的吹嘴相通,通过吹吸空气和手指按孔,使气流经过簧片和笙苗而振动发音。

二、笙管: 又称笙苗,用细竹管做成。笙苗上开有按指孔,还有出音孔。按指孔为圆形,有按住簧片和发音的功用。

如果将其按闭,使笙苗中从簧片至上出音孔一段空气柱完整,则无论吸吹都可以鼓动簧片使之发音,开孔阻音的方法是笙的一个特点。音孔以上的一段笙苗不仅为装饰,对发音也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笙苗的长短依发音的高低而有不同。笙苗装于笙斗上,成两指并列的凤尾状,全部笙苗的上端略向里弯曲,中部和下部平直,其形状像两只手捧在一起,取其艺术美观。[11]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芈月传》里芈月吹奏的那个小巧可爱的乐器吗?这个乐器叫做排箫。[12]

排箫现在流行于中国、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印第安,每一个地区的排箫形制又不尽相同。

箫的沿革

又称洞箫、单管、竖吹(笛或篴),相传在殷代前,就有类似排箫的管乐器。[13]

早期的箫称排箫,由许多长短不同的管子组成,每管只发一音,后来发现一根管子上开出距离不等的孔,亦可吹出高低不同的音,于是箫才由多管的排箫演变成单管吹奏的箫,约在汉带箫就以成型,但因先在四川、甘肃一带盛行,故当时称羌笛或竖笛,唐末其间,人们渐把竖吹的古笛称“箫”,而把古代叫做横吹的管乐器称“笛”。

最初只有四孔,至晋代改革即成六孔。在唐代,箫又称“尺八管”,因其长度为唐尺,一尺八寸,现在日本仍广为流传,以“尺八”名之。

箫之构造

箫由一根中空竹管做成,目前也见有玉、瓷、塑胶等材料制成的箫。上端留有节,吹孔在上端边缘。

大陆与台湾所使用的形制不同,大陆为紫竹制,上端留有竹节并开一吹口,其馀竹节打通。而台湾的箫则以箭竹为材料,全部竹节打通,在上端开一缺口为吹孔,南管用的箫选材更为严格,全部竹节皆以十目九节为标准,世称“九节箫”。

三者管身均设按音孔六个(前五孔,后一孔),以用来变化音的高低。

箫的演奏

箫富有表现力,但音量很小,低音时较微弱难吹,中音区柔和而圆润是最常用的音区,高音区较紧张,效果不好运用。

一般常用于独奏、琴箫合奏或丝竹乐演奏,而在乐队中,为方便转调及音准控制,还改良有双节式可调音的琴箫,并有七、八或九孔的箫,并如笛子般有数种不同调性的箫,目前在现代国乐团合奏中经常被使用。[14]

中国制箫的地区很多而贵州省玉屏县制作的箫更是出类拔萃,玉屏箫的生产始于明朝万历年间。

唢呐

唢呐是中国的喇叭,为历史悠久广泛流行的民间乐器,音色明亮音量也很大,各地的唢呐大小不同有粗犷有柔美,深受大众喜爱,原本大家都认为唢呐只适合在民间的婚丧嫁娶中出现,事实上,唢呐早已进入演艺厅舞台,以美妙的乐音沁入人心灵。[15]

发声媒介是芦草做成的“嘴子”。音色刚健、明亮有力,而技巧丰富。[16]

各地的形制不同,约可分为几种:高音唢呐、中音唢呐、次中唢、低唢,以及海笛(比高音唢呐还更的高的小唢呐。)其中最常用是D调的唢呐。

唢呐的沿革

双簧类吹奏乐器,亦流行于亚、非、欧的很多国家,在中国又名喇叭。源起于波斯,金元时期传入我国,明朝始见于载籍之中,并广泛被运用于中国民间及宫廷。

一般形制是椎形木管上开八个按音孔(前七后一),木管上端插一椎形小铜管,铜管上端套以芦苇哨子,下端套以铜制喇叭口。音色高亢、明亮、刚劲,而通过气息的控制和嘴唇上的功夫又能奏出柔美的声音。

除用于独奏、合奏外,也常用於戏曲、歌舞伴奏中,而在民间的婚丧喜庆中,也是不可少的乐器之一。

唢呐的种类

现有的唢呐种类很多,规格都不统一,一般的是从六寸五分算起,六寸以下的称为“海笛子”,每隔五分就是一种,一直到一尺七寸,大小共有二十二唢呐。[17]

六尺五寸到九寸的为高音唢呐,九寸五到一尺二寸的为中音唢呐,一尺二十五到一尺七寸为低音唢呐。

唢呐的哨子

一般常用的唢呐差不多都是七寸,如果用到八寸的唢呐哨试吹一下,不要说是七、八孔的高音,就是第六孔的高音也吹不出来,这就是哨子一直以来的毛病。

哨子如果小了一些,容易吹出高音,但是把音孔全按上的低音就变成哑嗓子,也就是噪音。因此哨子大小的决定,必须从筒音到第八孔的音完全好用,哨子的大小才算合适。除了大小还是要注意在软硬程度上没有问题。

哨子的大小以及在软硬关系的表现上是这样:譬如一个哨子的大小本来合适,可是就不容易把七、八孔的高音吹出来,这样就要把哨子修软一点,勿认为吹不出高音就是哨子大;如果是软哨子,在吹高音时稍一用力,哨口就会合在一起了,这些现象都要随时注意。

另外哨子软硬的程度也是根据每个人的先决条件而决定,有的人专门吹硬哨子,别人认为合适,他认为太软,也有些人专门吹软哨子,别人用软哨子吹不出高音,他能吹出来。这就应该视个人的偏好而定。

总括来说,软一些的哨子还是比较合适的,会少用一点力气,而且音色也自然不生硬。

视频

欢乐歌 笛艺大师---陆春龄笛子演奏 1960年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