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土力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土力学

土力学(Soil mechanics)是研究土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或应力-应变-时间关系和强度的应用学科,是工程力学的一个分支。为工程地质学研究土体中可能发生的地质作用提供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主要用于土木、交通、水利等工程。

简介

土力学是应用工程力学方法来研究土的力学性质的一门学科。土力学的研究对象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土和土体,包括人工土体和自然土体,以及与土的力学性能密切相关的地下水。奥地利工程师卡尔·太沙基(1883-1963)首先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土力学,被誉为现代土力学之父。土力学被广泛应用在地基、挡土墙、土工建筑物、堤坝等设计中,是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工程地质等工程学科的重要分枝。远在古代,由于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人们已懂得利用土来进行工程建设。例如中国很早就修建了万里长城、大运河、灵渠和大型宫殿等伟大建筑物;古埃及和巴比伦也修建了不少农田水利工程;古罗马的桥梁工程和腓尼基的海港工程也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发展极慢。直到18世纪中叶,这门学科仍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这是本学科发展的第一阶段。

评价

第二阶段开始于产业革命时期。大型建筑物的兴建和有关学科的发展,为研究地基与基础问题提供了条件,人们开始从已得的感性认识来寻求理性的解释。不少学者从工程观点来进行土的力学问题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法国科学家C.-A.de库仑发表了著名的土的抗剪强度和土压力理论(1773),英国W.J.M.兰金也发表了土压力理论这两种土压力理论至今还被广泛应用。18世纪中期以前﹐人类的建筑工程实践主要是根据建筑者的经验进行的。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工程建筑事业迅猛发展﹐许多学者相继总结前人和自己实践经验﹐发表了迄今仍然行之有效的﹑多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例如法国的 C.-A. de库仑发表了土压力滑动楔体理论(1773)和土的抗剪强度准则(1776)﹔法国的H.P.G.达西在研究水在砂土中渗透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线性渗透定律(1856)﹔英国的W.J.M.兰金分析半无限空间土体在自重作用下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时的应力条件﹐提出了另一著名的土压力理论﹐与库仑理论一起构成了古典土压力理论﹔法国的J.V.博西内斯克(1885)提出的半无限弹性体中应力分布的计算公式﹐成为地基土体中应力分布的重要计算方法﹔德国的O.莫尔(1900)提出了至今仍广泛应用的土的强度理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瑞典的A.M.阿特贝里提出了黏性土的塑性界限和按塑性指数的分类﹐至今仍在实践中广泛应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基础工程有了很大进步,桩基和深基础的理论和施工方法也大有发展。人们在工程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有关土的实际观测和模型试验的资料,并对土的强度、土的变形和土渗透性等专门课题作了某些理论探讨。从20世纪初以来是本学科发展的第三阶段。巨大工程的兴建、地基勘探、土工试验和现场观测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展理论研究并系统地总结实验成果。于是,土力学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学科。奥地利学者K. 泰尔扎吉(又译太沙基)于1925年出版第一本土力学专著《土力学》,是土力学作为一个完整﹑独立学科已经形成的重要标志﹐在此专著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压力理论。苏联学者H. M. 格尔谢瓦诺夫于1931年出版《土体动力学原理》。后来陆续出版了一些著作。但是,以古典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为基础的土力学不能满足实践要求,有些学者便把相邻学科的新概念引入土力学,如50年代E. C. W. A. 盖兹和中国陈宗基将流变学基本概念引进土力学,随着生产的发展,大批土力学专著纷纷问世,现代物理学、物理化学和胶体化学、流变学、塑性力学等基础科学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更为土力学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途径。[1]

参考文献

  1. 土力学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