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土家族民歌

Qmli讨论 | 贡献2022年12月18日 (日) 10:38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土家族民歌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土家族民歌

批准时间;2014年11月11日

非遗级别;第四批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遗产编号;Ⅱ-156

申报地区;湖南湘西自治州,贵州沿河自治县

土家族民歌是由歌词与乐曲结合而构成的同一体民歌,他是文学与音乐交会的产物。土家族民歌的歌词属于语言艺术,它表情达意、被人感知;土家族民歌的乐曲以声音的外化形式,产生了美的抒情效果,直接作用于听觉,创造性的显现了土家族民歌的抒情内容。歌词与乐曲的结合塑造了音乐形象,丰富了土家族民歌,因而使土家族民歌的艺术魅力长存

2014年11月11日,土家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

目录

历史渊源

在优美的地理环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土家族先民们创造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民歌文化”。农耕时代,民歌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土家族生活在大山里,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乃至情感上的交流,都十分困难。大山阻挡,隔河相望,难得一见,不得不以呼喊和唱山歌的方式来表达。于是就产生了山歌,其歌词内容非常丰富,形式变化多样。比如,谈情说爱唱“情歌”、倾诉苦情唱“苦歌”、上山打猎唱“打猎歌”、孤独寂寞唱“咏叹歌”、比能赛智唱“盘歌”、女儿出嫁唱“哭嫁歌”、红白喜事唱“开席歌”、“劝酒歌”、正月里来唱“说春歌”、修房造屋唱“福事歌”、“上梁歌”、百年归天“打绕棺”、“唱孝歌”……。更有那套打锣鼓的“薅草歌”,此起彼伏,催人奋进;开心逗趣的“扯谎歌”,让人心向神往,捧腹大笑。真可谓,“婚丧嫁娶设歌堂、喜怒哀乐都是歌”。

土家族的民间歌曲按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儿歌 与儿歌、风俗歌等5种。

山歌:土家族山歌在语言上有土家语山歌和汉语山歌两种;在声腔上有高腔和平腔之分;在结构上有“一声子”、“三声子“、“四句头”、“五句子“之 别;在内容上有情歌、古歌、礼仪歌、生活歌、苦情歌等。

薅草锣鼓:又称薅草歌、合音锣鼓、挖土歌等。

劳动号子:土家人世居武陵山区和酉水、澧水两岸,拖木运料,撬岩抬石,行船驾舟等,在劳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行船号子、拖木号子、岩工号子最为流行 。

摇儿歌与儿歌:龙山的坡脚、保靖的普戍流行用土家语唱的摇儿歌,曲调由上、下句组成,节奏平稳。普戍县的摇儿歌有羽调式和征调式两种,旋律多级进下行。

风俗歌:有哭嫁歌、孝歌、摆手歌等。

歌词特点

第一,土家族民歌表达的内容比较含蓄,多使用大量的比拟手法。如《马桑树儿搭灯台》,用钥匙和锁来代表夫妻,巧妙地运用移情拟人的手法,有效地提升了语言的感染力,表达了夫妻之间坚贞不变的感情。

第二,民歌歌词中多用衬词,表现出极高的艺术语言美,使得歌曲悠扬婉转俏皮。如:《郎从门前过》中的吆、吆喂等。

第三,土家族民歌的歌词多写生活,歌词既有长篇叙事诗,也有短小口语化的生活歌。长篇叙事诗由七言四句为一组延伸而成,歌词讲究韵脚、韵律,常采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地理风貌、民情风俗,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土家民歌从歌词的文字结构上看,有五字或七字的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结构,其中以七字四句式结构为主。第一句起韵,第二句应韵,第四句收韵。遵循了七言汉诗的一般规律,也就是平起平收,仄起仄收。“山歌自从口中出”,所谓的“见木说木,见物说物”,生活情趣十分浓厚。这也就是山歌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其价值之精髓也仅在于此。

第四,土家族的歌词很有内容,具有励志、教育的意义。如:《冷水泡茶慢慢浓》:“韭菜开花细绒绒,有心念郎不怕穷,只要二人情意好,冷水泡茶慢慢浓。”歌词很简单,就如同佛教谒语一样,聊聊数语,可以做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和中国传统的文学一样,土家族民歌具弦外之音,让人回味无穷,体现出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

曲调特点

土家族民歌的曲调是优美而感情真挚的,地方风味十足,节奏里穿插着厚重的民族风格。一般的音例是so、la、do、re、so。以这几个音例为基础,加上迂回润色,从而形成了动人的、十分有特色的旋律。曲式结构大多是四句式,一般是将二句式通过重复和变化的重复形成四句式。也有五句式的土家族民歌,大多是将第四句重复或三四句变化的重复。在土家族号子及祭祀歌曲的结构上,大多有引腔、收腔的结构成份。土家族民歌是五声音阶体系,节拍为偶数拍子和奇数拍子混合两种。音调以窄小声韵为主,偏重小调色彩,偏爱级进和窄音程的旋法,节奏一般比较舒缓中庸,唯跳丧的节奏跌宕多变。如《哭嫁歌》五声音阶调式,哭有曲调,抑扬顿挫,是一门唱哭结合的艺术。

土家族民歌中多用征、宫、羽、商4个调式,且以征、宫、羽最为多见,角调式不多。

在曲调变换中,同音交替、同音重复比较多。而且,旋律主要是靠同音重复得到延伸。同音的交替重复也是要依靠旋律的变化、重复。如有的民歌因为有了雕饰主音上方大二度音,所以,使得该作品的旋律曲调更明朗,进行时,每个音重复的次数也就增多,同音连缀在一起的旋律结构总是连续交替出现,使旋律得到引申。

土家族民歌曲调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以三音腔为基调,旋律变化由歌词推动,一句乐句即一句歌词,乐句的长短与旋律起伏相对应。所以土家族民歌曲调淳朴、简洁,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感很强。

节奏特点

土家族民歌的节奏,有偶数节拍和偶数奇数混合节拍两种。尤其偶数节拍较为多见,这种节奏的特点是舒缓,没有仓促、压迫感。如《山歌阵阵送别情》的节奏是中庸性的短长行,舒缓自由。

摆手歌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名。摆手歌的内容广泛,有民族迁徙定居、自卫抗敌、开荒生产等。各地歌腔、曲式不同,永顺县为一句式,龙山县为上下句式,保靖县为自由句式。此外还有一种吟诵性的自由句式,流行较广泛。但不论哪种句式,都有着节奏鲜明、生动的特点。

劳动号子是湘西土家族人民劳动时常唱的歌曲。往往由一个领唱唱实词,帮腔的唱虚词,以达到鼓舞士气、提高劳动效率的作用。歌曲节奏坚实有力、粗扩豪迈、自然朴实。而节奏还是固定的,周期反复循环。短小简朴,重复性,就是其节奏特点。如:拖木号子分二声号子、三声号子、四声号子及间接号子4种。三声号子是由于领唱、齐唱用三句不同曲调而得名,节奏平稳。四声号子只有8小节,领唱、合唱各有4句不同的曲调,音调激越高昂,节奏短促有力,用于拖木的关键时刻。

薅草歌的歌腔有两种形式。乐段式歌腔,由一个上下句组成的基本曲调唱多段词,富于朗诵性,节奏铿锵有力;两段式歌腔,由两个不同曲调和节奏的乐段组成――第一段由锣鼓引出紧打慢唱的歌腔,曲调高亢悠扬,节奏自由,旋律富于装饰性;进入扬歌部分,节奏明快有力。

土家族民歌的节奏特点主要就是:慷慨低回、自由洒脱、有力而不失舒缓。体现出了土家族人民丰富的感情及朴实、直爽的性格。

在土家人的生活中,生子添女亲朋好友前来贺喜,叫做吃祝米酒;筵席结束后,俩亲家母头戴草帽,脸上抹些锅咪,手里拿着蒲扇或扫把对唱、对跳,相互祝福、打情卖俏、送情送爱,就是这样一唱一跳,把整个祝米宴会推向高潮。乡民们称之为叫打“花鼓子”,也有人叫它喜花鼓或花鼓戏。《黄四姐》就是祝米宴上的传统保留节目。《黄四姐》歌词:

“(男唱)黄四姐,(女唱)你喊啥子,(男)我给你送根丝帕子,(女)我要你根丝帕子干啥子,(男)戴在妹头上,行路又好看,坐着有人瞧,我的个娇娇沙。(女)哎呀我的哥,你送上这么多,(男)东西送得少些沙,你不要这么说……。”

黄四姐》的歌词曲调、演唱形式喜闻乐见,很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喜花鼓调有很多种,其中有《闹五更》、《黄四姐》、《探男歌》、《货郎歌》、《螃蟹歌》、《单身汉歌》、《青蛙歌》、《结婚歌》、《十送》、《十绣》、《十爱》、《十写》、《十想》、《猜字歌》等等。

酉阳花灯

酉阳花灯其表演曲目有:《开门调》、《开财门》、《祭财神》、《仲状元》、《五更明月》、《五更调》、《闹五更》、《洛阳桥》、《十绣》、《十送》、《十唱》、《十字》、《十爱》、《十许》、《闹红灯》、《花儿七字句》、《梳妆台》、《扫五瘟》、《高位禄客官贺》、《情歌调》、《上茶山》、《谢主辞神》、《辞神调》《一把菜籽》、《美女梳头》、《贺新年》、《二十四节气》、《唱十字》、《大十字》、《谢主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等。

传承意义

土家族民歌形象生动,情意真挚。由于它真实地反映和记录了土家族的风土人情、伦理道德、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和习俗活动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有较高的人文研究价值。土家族民歌由人民群众创作,并在流传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素材和文化信息,它们是艺术的养份,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也是先进的文化艺术基础,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土家族民歌对年轻人不仅起着传授劳动技能、教化规范行为的教育作用,在文化上还起着传递,保存的作用,因此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土家族民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相关视频

恩施利川土家族民歌《筛子关门眼睛多》

参考来源

  1. 湘西土家族民歌,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靖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