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土族自治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土族自治县
来自商国互联网的图片
土族自治县

中文名称 :土族自治县

面 积 :1890.82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 :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

所属地区 :青海省海东市

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东部和南部与甘肃省毗连。东北与甘肃省永登县、兰州市红古区隔大通河相望,东与甘肃省永靖县接壤,南隔黄河与甘肃省积石山相对,西、西北及北与本省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县毗邻。县境南北长69千米,东西宽32千米,总面积1780平方千米。总人口37万人(2004年)。以汉族为主,回族约占总人口的46%,土族约占12%。县人民政府驻川口镇,距行署驻地85千米。邮编:810800。代码:632122。区号:0972。拼音:Minhe Huizu Tuzu Zizhixian。[1]

乡镇简介

川口镇[ChuanKouZhen]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镇,县府驻地。位于县境东北边缘,东与甘肃省接壤。人口5.2万,以汉族为主,回族占总人口的42.8%,土族占2.2%。面积90平方公里。辖享堂、史纳、山诚、米拉湾、南庄子、川口、吉家堡、红卫、东垣、边墙、驼岭、南山寺、牙合、果园14个村委会。明嘉靖十四年(1533年)筑上川口堡,惯称川口,属碾伯县辖。1931年建县后设川口镇,1958年与北山、马场恒乡合并成立红旗公社,1962年分设川口公社,1984年复设川口镇。地处湟水谷地,湟水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产业以商贸、运输、建筑和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蔬菜种植为主。兰(州)青(海)铁路、甘(肃)青(海)公路穿境。经济较发达,年产值超过亿元。境内有新石器山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授予“中国乡镇之星”称号。古鄯镇[GuShanZhen]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镇。位于县境中西部,距县府驻地38公里。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藏族等。面积98.8平方公里。辖三姓庄、范家河、桦林滩、郭家山、小岭、七里、复家河、菜子湾、联合、三岔、古鄯、尖岭、毛家山庄13个村委会。东汉和帝时在此筑龙耆城,唐属鄯州,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设西宁卫古鄯驿,民和建县前为碾伯县所辖老鸦峡古鄯堡,建县后设古鄯镇。1950年改乡,1958年成立古鄯公社,1984年复设古鄯镇。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运输、建筑和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油菜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境内有“七里药泉”旅游胜地。

马营镇

[MaYinZhen]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镇。位于县境中南部,距县府驻地65公里。人口2.2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3.2%。面积58.7平方公里,辖安家、洒大庄、沙楞沟、大滩、马营、三联、菜园、罗家沟、鲍家山、朱家山、双泉堡、和平、马家、王家、阳山15个村委会。清乾隆廿七年(1762年)以前,属河州边外地,道光三年(1823年)改隶西宁府循化厅,民和建县时归民和设马营镇。1953年改设马营街政府,1954年设马营镇,1958与转导乡、大庄乡合并成立马营公社,1984年复设马营镇。地处湟水水系和黄河水系分水岭的山地。产业以商贸、运输、建筑和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油菜、蚕豆等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官亭镇[GuanTingZhen]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镇。位于县境南部,黄河北岸,南以黄河与甘肃省为界,距县府驻地90公里。人口1.5万,以土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9.1%。面积67.1平方公里。辖东村、中村、西村、喇家、鲍家、赵木川、先锋、吾石、别洛、河沿、光辉、前进、寨子13个村委会。民和建县前属碾伯县辖官亭堡,建县后设官亭乡,解放初设官亭镇,1956年成立官亭土族乡,1958年与中川乡、杏儿乡合并成立黄河公社,1962年分设官亭公社,1984年复设官亭镇。地处黄河北岸谷地,黄河由西向东流经境南。产业以商贸、运输、建筑和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豌(蚕)豆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境内有昌家村新石器胡热遗址和喇家村马厂类型齐家文化遗址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巴州乡

[BaZhou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14公里。人口1.3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3.3%。面积57.7平方公里。辖巴州一、巴州二、祁家、上马家、下马家、万泉堡、洒力池、凉尔湾、麻家湾、羊羔滩、老官坪、巴州垣12个村委会。明洪武年间,因在巴州沟设驿站而称巴州驿,嘉靖年间改称巴州堡。民和建县前为碾伯县辖巴州堡,建县后设巴州乡,1958年与东沟、西沟、联合乡合并成立巴州公社,1962年分设巴州公社,1984年复设巴州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巴州沟谷地,巴州河由南向北流经境中。产业以商业、饮食、运输、建筑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马铃薯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境内有巴州村新石器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沟乡

[DongGou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县辖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22公里。人口0.8万,以汉族为主,回族占总人口的23.5%。面积52.3平方公里。辖复兴、樊家滩、才丰沟、西巷、山庄、红崖子、麻地沟、南方庄、张家庄、瓦窑、塔先11个村委会。民和建县前为碾伯县辖东沟堡,建县后设东沟乡,1958年并入巴州公社,1961年分设东沟公社,1984年复设东沟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沟谷地、山地,巴州河纵穿乡境。产业以商业、饮食、运输、建筑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马铃薯、豌(蚕)豆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境内有“东沟瀑布”自然景观。有建于明洪武年间的能仁寺,每隔20至30年举行一次刀山会,闻名甘、青两省至西北地区。 西沟乡[XiGou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25公里。人口1.1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9.5%。面积72.5平方公里。辖南垣、官地、马家河、三方、腰岘、凉坪、大滩7个村委会。建县前为碾伯县辖西沟堡,建县后设西沟乡,1949年沿旧制仍设西沟乡,1958年并入巴州公社,1961年分设西沟公社,1984年复设西沟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饮食、运输、建筑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马铃薯、豌豆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境内有国营西沟林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多种野生动植物,野花山为县境内主要自然景观之一。

柴沟乡

[ChaiGou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乡。位于县境中西部,距县府驻地30公里。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藏族。面积38.7平方公里。辖柴沟、岘子、马营庄、徐家庄、后山、松林嘴、邓家山、刘家湾、来家山、牙合、李家山11个村委会。民和建县前为碾伯县辖柴沟堡,1931年设柴沟乡,1950年为第三区第二乡,1954年改称柴沟乡,1958年并入古鄯公社,1962年分设柴沟公社,1984年复设柴沟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运输、建筑、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豌(蚕)豆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曾被评为全省小流域治理的先进典型。

联合乡

[LianHe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20公里。人口0.8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4.2%。面积69.5平方公里。辖黄池、大焦土、杨家湾、马家沟、阳山、上宣、下宣、胡家、祁家岭9个村委会。1950年设联合乡,1958年并入巴州公社,1961年分设联合公社,1984年复设联合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饮食服务、运输、建筑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马铃薯、豌(蚕)豆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

总堡乡

[ZongBu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乡。位于县境东部,东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42公里。人口1.1万,以汉族为主,回族占总人口的2.6%,土族占0.3%。面积64.3平方公里。辖垣坡、三家、高家、深巴、台儿哇、占沟、总堡、哈家、三垣、总垣、中垣11个村委会。民和建县前为碾伯县辖大总堡,建县后设总堡乡,1949年沿旧制设总堡乡,1958年并入隆治公社,1961年分设总堡公社,1984年复设总堡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运输、建筑和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马铃薯、豌(蚕)豆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

隆治乡

[LongZhi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乡。位于县境东部,东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38公里。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土族等。面积103.7平方公里,辖桥头、张家、铁家、前山、后山、李家、白武家、永平、顶顶山、秦家岭10个村委会。民和建县前为碾伯县辖红嘴堡,建县后曾设红嘴、铁李等乡,1954年设隆治乡,1958年设隆治公社,1984年复设隆治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运输、建筑、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马铃薯、豌(蚕)豆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 满坪乡[ManPing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60公里。人口1.5万,以汉族为主,回族占总人口的43%,土族占2%。面积55.3平方公里。辖朵尔堡、陈家、河口、集场、满坪、清泉、大庄、山庄、沙拉坡、东湾、大淮、浪塘、新建、阳龙坪、傲沟15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太和乡,1950年改称满坪乡,1958年成立满坪公社,1984年复设满坪乡。地处黄河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产业以商贸、运输、建筑和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马铃薯、豌(蚕)豆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

甘沟乡

[GanGou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70公里。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藏族,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35.8%,土族占19.4%,藏族占10.6%。面积55.8平方公里。辖光明、李家、韩家嘴、峡门、互助、解放、团结、民族、静宁、东山、咱干、前进、盖子滩13个村委会。民和建县前为碾伯县辖静宁堡,1931年设静宁乡,1956年改甘沟乡,1958年并入满坪公社,1961年分设甘沟公社,1984年复设甘沟乡。地处黄河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运输、建筑、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马铃薯、豌(蚕)豆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

前河乡

[QianHe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辖乡,位于县境中南部,距县府驻地64公里。人口1.2万,有土、回、汉、藏等民族,土族占总人口的35.8%,回族占34.5%。面积79.7平方公里。辖丰一、丰二、卧田、芒拉、田家、台其、牟家寺、上湾、下湾、甘家川、前河、张家寺12个村委会。民和建县前为碾伯县辖德化堡,建县后设德化乡,1956年改为前河乡,1958年并入满坪公社,1961年分设前河公社,1984年复设前河乡。地处黄河谷地北侧的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运输、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马铃薯、豌(蚕)豆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境内有张家村马厂类型卡约文化遗址和甘家村庙子底沟类型、半山类型白岸子沟遗址2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庄乡

[DaZhuang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乡。位于县境中东部,东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60公里。人口1.3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99%以上。面积67.7平方公里。辖李家岭、丁家嘴、崔家湾、大庄、哈家圈、魏家台、唐卡、塔卧、台集、三家湾、马家川、东山、韩家岭、高兴湾、孟家15个村委会。民和建县前为碾伯县辖西纳堡,建县后设大塘乡,1950年更名前进乡,1956年成立大庄回族乡,1958年并入马营公社,1961年分设大庄乡,1984年复设大庄回族乡,1985年改称大庄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运输、建筑、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马铃薯、豌(蚕)豆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 转导乡[ZhuanDao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66公里。人口0.9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8%。面积50.7平方公里。辖忠孝、转导、红花、王家庄、罗龙沟、河纳沟、后沟、酒坊坪、后坪、前坪10个村委会。明属河州卫边地,清隶西宁府循化厅,民和建县时设安乐乡,1956年改称转导乡。1958年并入马营公社,1961年分设转导公社,1984年复设转导乡。地处黄河谷地北侧山地。产业以商贸、运输、建筑、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马铃薯、豌(蚕)豆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境内有阴洼坡新石器遗址、新店文化、唐汪式高家遗址和清代鸿化寺古城4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城乡

[TaCheng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乡,因境内有古城遗址而得乡名。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77公里。人口0.8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3%。面积43.9平方公里。辖王家山、红合岘、苏家湾、接官岭、大湾、三湾、中湾7个村委会。明属河州卫边地,清隶西宁府循化厅,建县后划归民和县转导乡辖地,1981年从转导公社析置塔城公社,1984年设塔城乡。地处黄河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运输、建筑、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马铃薯、豌(蚕)豆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

中川乡

[ZhongChuan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乡。位于县境南端,南以黄河与甘肃省为界,距县府驻地87公里。人口1.7万,以土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4%。面积67.6平方公里。辖朱家岭、虎狼城、河东、河西、红崖、光明、前进、清一、清二、向阳、农场、金田、草滩、美一14个村委会。民和建县前为碾伯县辖中川堡,建县后设中川乡。1949年沿旧制仍设中川乡,1956年成立中川土族乡。1958年并入黄河公社,1961年分设中川公社,1984年复设中川乡。地处黄河谷地、滩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运输、建筑、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马铃薯、豌(蚕)豆、蔬菜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土族传统的民族节日“纳顿”(七月会),每年农历七月在这里举行,“三川杏雨”为县境一大自然景观。境内有辛家村宋代丹阳古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峡口乡

[XiaKou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南端,东与甘肃省毗连,南以黄河与甘肃省为界,距县府驻地92.5公里。人口0.5万,以土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1%。面积75.9平方公里。辖美二、峡口、团结、民主、魏家山、盘格、八大山7个村委会。1981年从中川公社分置峡口公社,1984年设峡口乡。地处黄河谷地及北侧山地。产业以运输、建筑、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马铃薯、豌(蚕)豆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

杏儿乡

[XingEr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110公里。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8%。面积65.4平方公里。辖大庄、胜利、日扎、峨哇、乱石头、卡洒哇、协拉7个村委会。民和建县后设杏儿乡。解放初为兴文乡,1954年改称杏儿乡,1956年成立杏儿藏族乡,1958年并入公社,1961年分设杏儿公社,1984年复设杏儿藏族乡。地处黄河谷地及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运输、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马铃薯、豌(蚕)豆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尕马卡村马家窑类型辛店文化唐汪式遗址。

马场垣乡

[MaChangYuan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乡,省、县粮油、瓜果生产基地之一。位于县境东北部,东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12公里。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回族占总人口的46%。面积109.6平方公里。辖翠泉、团结、金星、香水、马聚垣、磨湾子、下川口7个村委会。明清时期为牧马场,民和建县前为碾伯县辖下川口堡。解放初设自由乡,后改称马场垣乡,1958年与川口镇合并成立红旗公社,1961年分设马场垣公社,1984年复设马场垣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台地平原、丘陵。产业以商贸、运输、建筑、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蔬菜、瓜果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境内马场垣新石器遗址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上西川村马厂类型辛店文化瓦窑台(甲)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山乡

[BaiShan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乡。位于县境北部,东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22公里。人口0.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土族。面积65.4平方公里。辖庄子沟、先锋、德兴、永进、牙合、罗家湾、宽都兰7个村委会。1931年设河北镇,后改享堂乡。1949年沿旧制设享堂乡,1956年设北山乡,1958年与川口镇合并成立红旗公社,1961年分设北山公社,1984年复设北山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和大通河谷地西侧的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建筑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马铃薯、豌(蚕)豆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 松树乡[SongShu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3公里。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族。面积44.4平方公里。辖店子、松树、百姓、崖湾、家仁庄、路家堡、杨家牙合、胡拉海、飞禽山、山背后10个村委会。民和建县后曾设为三民乡,1950年为第六区第七乡,1954年设松树乡,1958年成立松树公社,1984年复设松树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运输、建筑、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马铃薯、豌(蚕)豆类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境内有新石器松树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民乡

[XingMing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25公里。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回族。面积51.1平方公里。辖大湾、公巴台、古岱、候家山、下川、三岔、卧多、雪沟、毛拉山、下山、龙卧11个村委会。民和建县前为碾伯县辖新顺堡,建县后曾设新顺乡,1950年沿旧制仍设新顺乡,1956年改称新民乡,1958年并入松树公社,1961年分设新民公社,1984年复设新民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运输、建筑、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马铃薯、豌(蚕)豆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

芦草乡

[LuCao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40公里。人口0.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面积34.8平方公里。辖铁家庄、若木池、抓咱、马场、松树沟、秦家庄、东湾、斗斗坡、赵家山、苏家庄10个村委会。1931年设芦草乡,1950年为第六区第四乡,1956年并入硖门、新民两乡,1981析置芦草公社,1984年设芦草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建筑、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马铃薯、豌(蚕)豆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

硖门乡

[XiaMen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35公里。人口1.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回、土族。面积104平方公里。辖李家庄、康扬、孙家庄、腰路、阳坡、石家庄、峡门、深巴、直沟、甘池、巴子沟、甲子山12个村委会。1931年设硖门乡,1950年为第六区第五乡,1958年并入松树公社,1961年分设硖门公社,1984年复设硖门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沟谷地、山地。产业以商贸、运输、建筑、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

核桃庄乡

[HeTaoZhuang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乡,境内盛产核桃而得名。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5公里。面积57.2平方公里。人口1.1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8.8%。辖钟家、陶家、里长、核桃庄、安家、堡子、五方、大庄、牙合、排子山、大古都、高崖12个村委会。民和建县后设永宁乡,1950年为第六区第一乡,1954年改称核桃庄乡,1958年并入李二堡公社,1961年分设核桃庄公社,1984年复设核桃庄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丘陵、沟谷地。产业以商贸、运输、建筑、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马铃薯种植为主。核桃为当地特产,年产25万公斤。通县乡公路。

塘尔垣乡

[TangErYuan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30公里。人口0.9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8%。面积89.8平方公里。辖寺尔庄、河西沟、塘尔坦、上藏卜拉、下藏卜拉、窑洞、松山、榜岭、开阳、龚家庄、石庄、山庄、上岭13个村委会。原为碾伯县辖新添堡,民和建县后设塘尔垣乡,1950年为第六区第三乡,1956年成立塘尔垣回族乡,1958年并入李二堡公社,1962年分设塘尔垣公社,1984年复设塘儿垣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运输、建筑、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豌(蚕)豆、马铃薯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

李二堡乡

[LiErBu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17公里。人口0.9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3%。面积44.1平方公里。辖李二堡、祁家、范家、前庞家、焦土、康各代、乐园、马莲滩、牙儿、张家湾10个村委会。民和建县后设共和乡,1950年为第六区第二乡,1954年改称李二堡乡,1958年成立李二堡公社,1984年复设李二堡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运输、建筑、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马铃薯、豌(蚕)豆种植为主。通县乡公路。境内有马家窑、马厂类型罗巴垣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

地处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地貌以山地沟谷地为主,湟水、黄河自西向东分别流经县北境和境南,大通河自北向南流经县境东北部。 年均气温7.9℃8.1℃,年降水量350650毫米。

资源

主要矿藏有石膏、白云岩。工业以建材、冶炼、采矿、粮油食品加工业为主体,农业以小麦、碗豆、油菜种植为主,副食品以生猪、牛、羊肉、禽蛋为多。兰(州)青(海)铁路、甘(肃)青(海)公路穿境。各乡(镇)均通车通邮。有中学35所,其中民族中学8所,师范学校1所,职业学校1所。有县乡卫生机构34个。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还有七里寺药水泉、东沟瀑布、三川杏雨、允吾梨花、娘娘天池、黄河古渡、野花宝山等自然景观。其中七里药泉是闻名遐迩的疗养与旅游胜地。1992年被命名为全省双拥模范县。 水资源:黄河、湟水、大通河系三大过境河流,多年平均过境容水总量约4.5亿立方米。县境内共有大小河沟24条,其中较大的常流水沟有隆治沟、巴州沟、米拉沟、松树沟、前河沟、大马家沟、杏儿沟、马营沟等8条,自产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2.725亿立方米。地下水综合补给量为0.766亿立方米夕可开采地下水资源0.213亿立方米。矿产资源:本县现已勘查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种有15种,主要是非金属,其次为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煤、石油、矿泉水等。目前开发利用的矿种主要有石灰石、石英石、石膏、滑石、白云岩、金、石油、粘土、砂石等。

经济

国民经济健康发展。2006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45%。其中,第一产业3.05亿元,增长2.23%:第二产业,5.14亿元,增长13.66%;第三产业6.4亿元,增长19.48%。 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增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温棚蔬菜、冬小麦等四大优势作物为主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及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7.3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53.8万亩的69%。针对去年夏旱严重的实际,切实强化支农惠农投入,共发放农贷1959万元,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3672.4万元,有效提高了农业抗灾、农民增收的能力;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县草食畜存栏达到28.15万头只,畜牧业产值达到2.37亿元,增长13%。畜牧业人均纯收入49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9%;劳务经济效益明显,共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2.12万人次,创劳务收入3.98亿元,人均劳务收入达1124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完成退耕还林地补植补种2.5万亩,“三北”防护林人工造林6065亩,天保工程人工造林1050亩,封山育林4万亩。完成四旁植树53.93万株,农田林网20万株,公路绿化262.91公里;新农村建设从抓规划、抓投入和村容村貌整治入手,先后投资115万元,编制完成了5个试点村和41个规划编制村的建设规划。同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48亿元,集中向试点村和规划编制村倾斜,着力实施农民直接受益的实事工程,水、电、路、通讯等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工业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调整结构、推动发展的主攻方向,积极支持工业企业按市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能,扩大生产规模,电石、特种铁合金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2.53亿元,增长24.93%。实现工业增加值3.36亿元,增长25.02%。全年实施工业性项目20项,总投资达2.5亿元。其中新开工建设6项,完成投资8395万元,实施技改项目14项,完成投资1.66亿元。同时,提出并积极运作冶金工业园区建设,园区规划正在审批之中,有12户企业申请在园区建设28台1.25万KVA以上矿热炉项目已上报省有关部门核准,为工业经济的提速增效增添了新的活力。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集中治理重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低于控制目标。城镇功能不断完善。立足于解决脏、乱、差,投资138万元对旧城区沿街道路、建筑物、路灯等进行了改建维修,对交通和市场秩序、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旧城区市容市貌明显改善。东垣新区建设稳步推进,川垣北路、二路、三路道路与排水工程、明达商贸城以及畜牧、工商等6个单位办公楼项目陆续竣工。高度重视县城绿化工作,共栽植各类乔灌木19.2万株,公共绿地种植草坪5.5万平方米,县城净化、美化、亮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动员县直单位干部职工对县城南山进行造林整地。年内,新区五个住宅小区投入建设资金6074万元,新增住宅216套,人均住房面积达19.7平方米,居民住房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通过多方融资,市场化运作,加快官亭、古鄯等7个建制镇和公路沿线部分乡镇集市改扩建步伐,小城镇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项目建设

全县共实施续建和新建项目106项,当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亿元,增长39.24%,其中,行政辖固定资产投资6.79亿元,增长15.07%。中小学危房改造、乡镇卫生院、村道硬化、农村沼气、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天保工程人工造林等77项已完工;古鄯水库灌区中低产田改造、9乡镇34村人饮、川总公路川口至下川口段、前峡公路、下川口大桥、川垣新区商业步行街、生物燃料酒精等29项工程正在建设之中。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内共实施引资项目22项,累计完成投资3.04亿元。财税金融运行平稳。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19万元,较上年增加1055万元,增长29.6%。完成财政总支出3.95亿元,增长26.8%。全县干部职工的“老五项”政策性欠费全部消化,县乡机构运转经费保障水平逐步提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压力有所缓解,开始向良性运转的方向发展。金融平稳运行,全县银行存款余额达12.15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2.55亿元,增长26.5%。贷款余额达6.03亿元,比2005年末减少1538万元,下降2.5%。民生质量有较大提升。大力推进开发式扶贫,落实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795.6万元,扶持农户3477户1.6万人,在峡门等乡镇新建产业化藏毯加工点6个,投资100万元的财政支持科技扶贫项目在巴州等12个乡镇全面实施。异地扶贫取得新进展,社会帮扶工作扎实有效,累计帮扶资金达到363万元。年内共解决了1.5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认真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和救助制度,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1123.46万元,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发放救灾面粉182.5万公斤,救灾款101万元,特困户救助资金和五保户供养资金194.3万元,发放特困户、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城镇低保等医疗救助金115.6万元,最低生活保障金883万元,确保了全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全面完成了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改革,城乡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51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58元,增长15.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26亿元,增长12.88%。[2]

相关视频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