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言,不可断(宝栋)
作品欣赏
圣人言,不可断
曾仕强老师说,“论语”的“论”应读为论证的论,是孔子与弟子们讨论论辩的记录,是结论性的论断。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论语》被称为儒家之经,被奉为至理名言。我们在理解圣人之言时,应因文得意,不可因句得意,不可断章取义。我题目上所说“圣人言,不可断”即是此意。
试说两例:
我们常说的“言必信,行必果”,即是圣人所言,且为大家奉为圭臬。言而有信,行必有果,多么好的君子之言,高尚之行呀。不仅人人挂在口边,就是中学生也是常常背诵应考的。
可是,如果你再仔细想想,或者推理一下,什么言都要诚信吗?什么行都要结果吗?如果非礼之言呢?如果非礼之行呢?如果一个人醉酒之后大话凶话出来,难道我们要他“信”和“果”吗?这时你或许会吓出一身冷汗来。所以,从逻辑上来说,这话也是不周全的。
孔老夫子是这么说的吗?
这时你再去读读《论语·子路》篇,品味品味老夫子的原话,你就会理解他老人家的本意了。原来我们常说的这句话只是其中一句,不是其完整意思。
我们且来读读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原来老夫子是在和子贡讨论“士”的问题,对于“士”,老夫子提出三个标准,而“言必信,行必果”是其第三个标准之一部分,是不完整的。这“言必信,行必果”怎么就不可以呢?老夫子怎么给它一句“硁硁然小人哉”的结论呢?我们来看“硁硁然”的意思,“硁硁然”,浅薄固执的样子,看来不是老夫子所真正认可的。“小人哉”,老夫子肯定了它不是君子之行,而是“小人”之行。当然,“小人”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骂人的话,应该是指一般的人,凡人。“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意思是说出的话就要信守承诺,做事一定要有结果,这是固执的小人行为。老夫子的态度很清楚,他不太肯定“言必信,行必果”,更不认为是君子之行。他不否定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而是教育人们要学会变通,不要死守一个道理。善意的谎言也是诚信的开头。
或许孟子和后世的圣贤太热爱孔子了,把孔老夫子的话断开来理解,而且流传了千年。
再有一例: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我们最常见的解释是,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意思是说老夫子对“道”的热爱,以至于到了一旦听说了道理,当晚死去也值得的程度。
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整部《论语》中老夫子说过这样过头的话吗?人生的道理,社会之道,国家之道,该有多少啊,而且老夫子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的人生道理,如果他老人家每听到一个道理就去死上一回,那肯定就不会是我们心目中的圣人了。这是我近一段时间对于“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的疑问,也没查到相关的让我信服的解释,在此谈一下个人理解,以此求教于方家。
“朝闻道,夕死可矣”出处在《论语·里仁》,本章是讨论“仁”的问题。他讨论了仁与不仁的问题,仁者爱人的问题,仁与富贵贫贱的问题,仁志与行的问题,通过人的过错可以推知其人有无仁德的问题,到这里老夫子忽然说出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为什么在此说出如此过头的话呢?
我以为这里夫子强调了两个问题,一是“知”的问题,一是“行”的问题,他认为这二者是一体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道”,一个是“死”。什么事可以以死来言之呢?什么事可以让圣人以死言之呢?看来应该不能是一般的道理。根据前文所说内容,应该是他一生为之努力的“仁”道。那么,他自己的学说,怎么会甘愿闻之而死呢?说不通。于此,我个人理解为是“道”是“道行”,也就是“朝闻道行”“夕死可矣”。就是听到仁道在社会上推行了,实行了,人们践行了,社会风气要大变转好了,他老人家无比高兴,由此发出了“夕死可矣”的感慨,看似过头,实则高兴至极。这是我的理解之一。
其二呢,如果站在老夫子特别喜欢学习别人学说的立场上来看“夕死可矣”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夕死(之),可矣”。就是说老夫子爱好学习人生大道,要求学生也如此热爱,一旦听说了人生或者社会治理的大“道”,不顾性命地去坚持它,实践它,就可以了。这里的“死”不作死亡讲,而是作为死的另一个意项“不顾性命”来理解。这是说老夫子不仅注重“道”之“知”,还注重“道”之“行”,知行合一,理论落实于实践。这也似乎是老夫子的本来之意。
本人才疏学浅,见解不深。写成文字,意在抛砖引玉。借自己的一点疑问,向大家表达圣人之言万不可断章取义之意。[1]
作者简介
宝栋,高中语文教师,作品见诸网络3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