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托菲姆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聖托菲姆教堂是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阿爾勒城內的一座羅曼式教堂[1],其帶有古羅馬遺風的西立面為普羅旺斯羅曼建築藝術的代表作之一,教堂南側的迴廊同它一起見證了阿爾勒這座曾經浸潤在古羅馬文明中的古城融入西歐中世紀文化的進程,並以此於1981年連同城中的競技場、古劇場等古羅馬遺蹟一起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
位於共和國廣場上的聖托菲姆教堂經歷過多次重建或修建,現存主體部分為十二世紀所建,之前該教堂名為聖司提反主教座堂。聖托菲姆相傳為阿爾勒首位主教,從972年到1078年間,有史料多次提及聖托菲姆的聖骸保存於時稱聖司提反主教座堂的大教堂內,1152年新教堂建成後為其聖骸再次遷入舉行了隆重的儀式,自此教堂名從聖司提反漸轉為聖托菲姆。法國大革命後,阿爾勒總主教教區地位被取消,隸屬於艾克斯,聖托菲姆教堂也從主教座堂成為一般的堂區聖堂。據考古資料顯示,教堂基址在古羅馬時代曾是浴場建築以及一擁有眾多立柱的大型建築,自五世紀以降,歷次重建修建概況如下:
- 五世紀前半期:原先位於衛城的教堂遷至現址,為獻於聖司提反的主教座堂;
- 十世紀末十一世紀前半期:教堂新建,以礫石規則砌合的牆體今日還存見於西立面及南北牆的下部;
- 十一世紀末十二世紀前半期:現存教堂主體部分新建而成,包括中廳、側廊、橫廳、後殿及兩側的東向小禮拜室;
- 十二世紀後半期:教堂西首滿飾雕塑的大門及位於縱橫廳交叉點上的正方形塔樓建成,標誌着教堂羅曼風格階段工程的結束。
- 十五世紀後半期:羅曼式的後殿及小禮拜室為哥特式的祭壇、祭壇環廊及輻射式禮拜室所替代,教堂東側從此為哥特風格。
- 十七世紀:教堂西首大門兩側各開一古典主義側門,橫廳南北耳堂兩端分別加建聖器室和小禮拜室。
建築
由於歷史上深受古羅馬文明影響,十二世紀普羅旺斯地區的羅曼式建築深深烙上了古典藝術的印跡,聖托菲姆教堂西立面大門的三角門楣即是這一傳承最優秀的代表之一,三角門楣雙坡同側廊及中廳坡頂平行呼應,強化了整個西立面的水平走向。在這裡,門楣作為建築要素的功能已弱化,而更多是作為裝飾要素來處理的。
教堂內部的空間處理從西立面便能管窺,如中廳和側廊的分布以及兩者的寬度比例,聖托菲姆教堂的側廊極其狹窄,拱頂為半筒形拱,中廳則是高高的略尖的尖拱[2]。中廳支柱柱墩上均附扁平的壁柱,而非像多數羅曼建築那樣的半圓柱,僅有位於高窗高度承雙層骨架券外券的立柱為小圓柱,飾螺旋紋或如古典柱式簡約的豎紋,柱頭亦如科林斯柱,當時古典建築要素作為參照靈感的程度可見一斑。
視頻
聖托菲姆教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梵高畫中的普羅旺斯古城阿爾勒 ,搜狐,2018-11-28
- ↑ 聖托菲姆教堂-法國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博雅文化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