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聖智
亦作「 聖知 」。謂之比覺悟、智慧更終極的存在,無所不通,無上可上的智慧。亦指具有非凡的道德智慧者。《墨子·尚同中》:「是故選擇天下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 [1] 中文名 聖智 出處 《墨子·尚同中》 拼音 shèng zhì 釋義 謂之比覺悟、智慧更終極的存在 .
釋義
聖智是聰明睿智、無所不通之義,亦指具有非凡的道德智慧。《墨子·尚同》:「是故選擇天下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精神文明處在道德高峰時期的社會,選擇領袖的辦法,是讓「天下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率領部族的人,「從事乎一」,即以德居中,用「德一」去同化天下。 [2]
出處
《荀子·宥坐》:「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守之以愚是守智不用的意思。 《文子》:文子問聖智。老子曰:「聞而知之,聖也;見而知之,智也。故聖人常聞禍福所生而擇其道,智者常見禍福成形而擇其行;聖人知天道吉凶,故知禍福所生;智者先見成形,故知禍福之門。聞未生,聖也,先見成形智也,無聞見在愚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夫人生百體堅彊,手足便利,耳目聰明而心聖智,豈非士之願與?」晉·潘岳 《西征賦》:「生有脩短之命,位有通塞之遇,鬼神莫之要,聖智弗能豫。」 明·王守仁《諫迎佛疏》:「陛下聰明聖知,昔者青宮,固已播傳四海。」《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一回:「蔡澤曰:『夫人生百體堅強,手足便利,聰明聖智,行道施德於天下,豈非世所敬慕為賢豪者與?』」清·龔自珍《古史鈎沉論四》:「興王聖智矣,其開國同姓魁傑壽耇,易盡也。」胡適《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只有真理可以使你自由,使你強有力,使你聰明聖智。」
觀點
在竹簡《文子》中對聖智的描述: 《□經》者,聖知之道也。王也不可不,平王曰:「何謂聖知?」文子曰:「聞而知之,聖也。」知也。故聖者聞而知擇道。知者見禍福而知擇行,故聞而知 之,聖也.知也成刑(形)者,可見而未生,知者見成。這些思想和漢初思潮比較接近:莊王戰服大國,義從諸侯,戚然憂恐,聖智在身而自錯不肖,思得賢佐,日中忘飯,可謂明君矣。此之謂「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新書·先醒》前車覆而後車戒,夫殷周之所以長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難從是不法聖智也。秦之絕者,其軌跡可見也,然而不避,是後車又覆也。——《大戴禮記·保傅》「不法聖知」就是不能依照歷史上已有的成功經驗進行統治,而秦之速亡,「其轍跡可見」如前車之鑑,必須吸取其教訓。《大戴禮記·四代》解釋說:「聖,知之華也。」 聖是智慧的集中體現。
綜合上述
文獻資料,對「聖」和「知」(智)的理解大體相同,所謂「聖」是一種水平最高的「知」,是「知之華」,能根據簡接的、歷史的、或者遙遠的,概言之,是「聽」來的信息,把握事物的要害,得出正確的結論,選擇合適的行為;而「知(智)則是對直接的、現實的,就近的事物,概言之,是看到的信息作出判斷。「聖」和「知(智)」顯然都是有認識論的意味,在竹簡《文子》中尤其如此。 「聖智」在思孟學派那裡是「五行」的內容,但是更多的時候,它是作為獨立的範疇存在的,「仁義禮智信」 的這種「五常」體系確立以後,聖智的意涵就更加單純了,專指極端的聰明。在漢以後的道經、佛經、小說等文獻中經常出現,以至於今。
視頻
參考資料=
categorg:+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