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在起点处重塑自己(龚保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在起点处重塑自己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在起点处重塑自己》中国当代作家龚保彦的散文。

作品欣赏

在起点处重塑自己

在跨文化写作的作家中,我最欣赏英国作家维·苏·奈保尔。他祖上是印度人,他却出生在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岛国特立尼达,并在那里一个保留着印度风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的社区长大,而后去英国留学,并最终定居英国。在他身上,综合了英语文化与印度文化,以及中美洲文化等多重因子。也就是说,他是一个多重文化复合体。这样一个作家,其作品肯定带着多重文化印记。也必然命中注定,他的写作逃不脱跨文化写作范式。

其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进入人生暮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浮生》,就是一部跨文化写作的杰作。

小说虽然讲述了两代人——父亲和儿子的故事,但父亲的故事只是一个引子,儿子威利的故事才是重点,是中心。作者通过威利在印度、英国、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迷惘与彷徨、失意与苦恼,表现了一个人为追求心中的梦想,取得事业成功的复杂与艰难,也反映了严酷现实对一个身微位卑的底层人处处所呈现出的坚硬,促使他在尝尽人间辛酸,饱受世态炎凉后,像浴火重生的凤凰一样,寻求新生。

威利出生在印度,为了改变自己低等种姓给自己生活、前途、事业带来的困扰,让社会不再卑视自己,瞧得起自己,父亲通过家族和英国上议院的关系,为他争取到去伦敦一所大学留学机会。来到那个西方大都市后,威利发现这里的富人和穷人间差距是那样巨大,并对自己学业毫无兴趣。他在这里只学会两样东西:性和写作。他在同一个妓女做爱时,表现出的无知和笨拙,遭到那女孩耻笑,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惟一能给他拾回点面子的是他创作的一部小说出版了,可又反响平平,并没让自己在寄居的这个花花世界功成名就。正当他奖学金马上就要吿罄,到了穷困潦倒边缘的时候,一个非洲葡属殖民地女孩安娜给他写来一封信,表示她很欣赏他的小说,并希望他去非洲生活。威利很快抓住这根救命稻草,来到非洲,与安娜生活在她外公留下来的一个富裕庄园里。一晃18年过去,威利突然觉得这种生活也不是自己所追求的,这里并不是自己梦中的桃花源,他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自我。苦闷、空虚、怅惘最终使他选择了离开。他于是孤身来到德国妹妹家,向她倾诉自己满腔苦恼……

人生有很多个起点,每个起点之后都有一个结局,不过这结局有的是我们满意的,有的是我们不满意的。所幸的是,只要我们生命还在,不满意处我们可以重来。其就像一个泥瓦匠用砖块砌墙,砌着砌着觉得砌偏了、歪了,干脆推倒它从墙基重砌。威利从印度到伦敦,再到非洲,其实就是在寻找一个个新的起点,在寻找一个个命运的转机。令人遗憾的是,他这两个起点的结局都不好,就像巴尔扎克名著《幻灭》中主人公吕西安,亦像司汤达代表作《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每个激情澎湃、雄心勃勃的起点过后,迎来的都是失败。不过在《浮生》中,作者并没让威利完全绝望,小说结尾安排他来到德国妹妹家,此时他年龄也不过四十岁左右,这个年龄正是人生黄金时期,未尝不是又一个新的起点?这个新起点中未尝没蕴藏成功的契机?将来他成功与否,一是取决于他的努力,二是取决于时也命也运也。作者在这里匠心独运,为我们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悬念,让我们去推测、猜摸、思考。

奈保尔在晚年写这么一本书,讲这么一个故事,我认为是有深意的,即使不是盖棺定论,也算一个小结。他实际是通过威利的故事,在描写自己这么多年东西南北辗转流徙、风风雨雨的人生,总结自己从特立尼达到英国、再到非洲生活的酸甜苦辣,荣辱得失,向人们陈述一个离开自己母语四处漂泊的人,在异族文化下生存所遭遇的种种尴尬和艰难。全书虽然波澜不惊,没有大起大落惊险离奇的故事,且笔法从容散淡,风格诡谲多变,但逼近生活本相,无编撰造作之痕,有真切纪实之感。这种写法,是一个写作之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大师才能达到的境界。

奈保尔被称为“后殖民时期最后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涉猎题材非常广泛,有写他出生地的,有写他祖辈居住地的,有写他旅居地的,当然也有写他最终定居地的。概括讲来,他的小说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关于特立尼达的家乡小说,二是反映第三世界国家印度及非洲地区摆脱殖民统治独立后,国家所面临各种问题的小说,三是与他个人成长及经历有关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

该书属于上面提及的三类小说中的第三类。 [1]

作者简介

龚保彦,男,作家,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