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地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地宫是石雕刻和石结构相结合的典型建筑,是陵寝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安放死者棺椁的地方。多见于帝王陵寝和佛教高僧。

地宫有一道石门,隧道有三道石门,构造形式和关闭的方法皆相同。每道门都是二扇,用铜包裹门枢,按在铜制的坎上。在门坎的平行线内面汉白玉石铺成的地上,紧挨着石门下角里面,凿有两个约有半个西瓜大小的石坑;对着这两个石坑里边约二尺之地面上,也凿有两个浅坑(仅是两个凹舀),并在这深浅坑中间凿出一道内高外低的浅沟。[1]

[]

著名地宫

法门寺 寺里的珍宝,其数量之多、价值之珍贵,却是在其他寺庙中见不到的。法门寺也可以说是一座罕见的文物宝库。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镇。距西安百余公里,是我国境内安置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著名寺院,始创于东汉。原寺规模很大,寺内占地面积100余亩,拥有24座院落,唐时有僧人500余。寺内有一座八棱13层宝塔,高47米,1至12层共有89个佛龛,为仿木结构建筑形式,每层有出檐斗拱,工精,纹饰华丽。塔底还有题额,分别为"真身宝塔"、"美阳重镇"、"舍利飞露"、"浮图耀日"等字。塔因年久失修,于1981年8月塔身半壁倒塌。1987年,国家拨款重建法门寺塔,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了石函封闭的地宫。地宫内珍宝之多,令人目眩。

法门寺地宫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佛塔地宫,由砖砌踏步、隧道、前室、中室、后室等组成,全用石头砌筑,共有石门四道,建筑构造宏伟壮观,为唐时所建。地宫内的珍宝,最为贵重的是藏于八重宝函之内的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据专家考证、勘验,认定这确是唐代皇帝多次迎奉的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也是已知世界上仅存的佛指舍利。

地宫内还有金银器121件、玻璃器17件、秘色瓷器16件、石质器12件、铁质器16件、漆木及杂器19件、珠玉宝石等约400件(粒),还有大批纺织物品。上述这些物品都是唐代内迁所藏,品种繁多,做工精巧,价值连城,为世所罕见。

经专家鉴定,确认这批稀世之宝有10个"世界之最"。

①地宫出土的4枚佛指舍利,是当今佛教界的最高圣物;

②地宫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时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③地宫文物陈设方式,是目前在世界上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的曼荼罗密宗仪规;

④发现13枚玳瑁币,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帛品类;

⑤一套金银荼具,是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宫迁荼具;

⑥长达1.96米的鎏金4轮12环金花锡杖,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体形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⑦13件宫廷专用瓷--秘色瓷,是世界上发现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瓷器;

⑧世界上古代丝绸品类和工艺品种最多的一次考发现;

⑨珍藏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是世界上发现最精美、层数最多的宝函;

⑩宝函上錾刻的金刚界大曼荼罗坛场图。

为什么法门寺内藏有如许多的珍宝?原来法门寺系隋、唐皇家寺院。唐代皇帝先后八次来这里迎奉舍利,每次迎奉之后,皇帝便回赠大量珍宝,这些珍宝便藏于地宫之内。

秦皇地宫 千百年来围绕着秦陵地宫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曾以30万人盗掘秦陵。在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三国时期,宝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给名曰张善的官吏,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始皇陵……这类神奇的传说更是给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封土北侧有寝殿礼仪建筑群、饲官建筑群,封土外有两道长10千米的内外城垣,封土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数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园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形制及其礼仪建筑和布局都不同于先秦任何一座国君陵园。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记录秦始皇陵的是史学大师司马迁。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留下160个字的记录。《史记》记载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以当时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当地文管本测量的高度为43米。1982年在8383部队工程兵战士的协助下,对陵墓封土再次进行了测量,测得结果是坟高55.05米。后来航空测量的海拔高度也与之相近。可见两千余年来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来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边为长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秦王宝座时,陵园工程也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史记·赵世家》),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园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临死时还未竣工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这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 史记》记载:"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经过数10万人9年多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工作。尽管陵墓工程历时三十七八年之久,整个工程最后仍然没有竣工。当年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领袖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千米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秦二世这位未经风雨考验的新皇帝惊惶失措,情急之下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副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了"为之奈何"的哀求。一阵沉寂之后,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兵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惊魂未定的二世皇帝当即迎合,拍板决定由章邯直接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中止。

[]

秦陵工程设计者不仅精心选择了一处风水宝地,对陵园总体布局的设计更是颇具匠心。秦始皇陵园以高大的封冢为中心,封冢外有两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门,东门位于封土正中的东西轴线上,门阙规模最大。内城除北墙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尤其内城南门的阙门遗址至今仍屹立于封冢之南,蔚为壮观。

几千年过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于骊山脚下,当年那长达10千米的内外夯土城垣早已残缺不全。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内城西墙残存的一段城墙。那一座座宏伟的地面建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遭到项羽的焚烧,在残存的废墟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陵寝建筑群遗址,规模宏大,集中分布于封土北侧、内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内外城垣之间还发现一处地面建筑群。据清理的三组房屋建筑基址来看似为饲官建筑,饲官建筑遗址的南北两侧还有几组尚未发掘的地面建筑,其规模也相当可观。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推测只能停留在文献记载与传闻的基础上。1974年3月29日,当下河大队西杨村生产队的几位农民一镢头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之时,它们立刻震惊了世界。这一惊人的发现,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纱的一角。

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形制及内部结构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在司马迁笔下仅留下极为简略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专家们以此为线索,努力寻找着能揭开秦陵地宫之谜的种种蛛丝马迹。

宋陵地宫 北宋皇陵共分为四大陵区:赵弘殷的永安陵在嵩山太室山主峰峻极峰以北开陵后,赵匡胤的永昌陵在永安陵的西北400米处设陵,赵光义的永熙陵在永昌陵西北1000多米处设陵,是谓西村陵区;宋真宗的永定陵在西村陵区的正北再开新陵区,是谓蔡庄陵区;宋仁宗的永昭陵在蔡庄陵区正北再开新陵区,宋英宗的永厚陵设在永昭陵西北200米处,是谓孝义陵区;至此,帝陵区已延伸到洛河之滨,宋神宗的永裕陵只好"迎头赶上",在西村陵区以西3公里处开辟新的陵区,宋哲宗的永泰陵设在永裕陵西北600米处,是谓八陵陵区。

仁宗死后,停丧于宫中,然后朝廷派人赴巩义市勘定陵址,选中的地方有两个:一是永安县(真宗时划出今巩义、登封、偃师三地交界处的陵区设置陵邑,名永安县,徽宗时升为永安军)城区,即今巩义芝田镇?鸦二是孝义堡(今巩义城区)。当时大臣们讨论认为,在永安县城区建陵需要搬迁成千上万的民户,工程量太大,时间紧迫,恐怕在7个月内难以完工。宋代皇帝死后才开始建造陵墓,且7个月内必须下葬并把圣容也就是皇帝的灵魂归于太庙。于是决定在孝义堡(即今葬地)建陵。当时,芝田的风水仙霍道全提出这地方不吉利(其实司天监的首选陵区也是永安县城区),因为当时这地方叫"和儿原",因此被认为此"非佳兆"。果然,不到4年,仁宗的继位者宋英宗赵曙(仁宗有三子均早死,赵曙4岁时被抱养宫中,他系太宗之孙)就晏了驾(英宗继位第4天就开始害病,卧床不起),还真应了"和儿"的谶语。

永昭陵和永厚陵陵区地域狭小,两陵之间只有200多米的距离。过去两陵的兆域几乎是连接在一起的。如今,一条南北走向的新华路把两陵切割开来。新华路的两侧高楼很多,有医院、急救中心、宾馆等。"按照文物法的规定,两陵之间是不应该建高楼的。"某位宋陵专家这样说。

宋神宗一生坎坷---王安石变法风云激荡;战场上的惨败让他声泪俱下,直哭得满朝大臣个个"不敢仰视"。这位奋发图强的君王从此郁郁寡欢,"惊悸患病",怀抱未竟之志"仓猝晏驾"。他葬身的永裕陵如今也是诸皇陵中保护最差的一个,10多个石刻雕像掉了脑袋,看守陵区的房子也被守陵员出租给一户来自南方的人家。傅永魁甚至隐约觉得近年来永裕陵的石刻雕像又丢了头。永裕陵附近烟囱林立,污水也流到了石刻雕像的脚下,而整个陵区则处在一个大坑之中。

宋哲宗当政期间国是日非,党争纷乱,他束手无策,"要做的事很多,却不见做出一件",种下了宋亡的祸根。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评论哲宗一朝政事时说"无穷之祸,自此贻之",蔡京就是他的"遗产"。他死后,其灵柩在开封至巩义的路途中饱受大雨,因道路泥泞灵柩没能如期抵巩,延误了赵匡胤以来"七月而葬"的惯例。后来,他的尸骨被盗墓者抛在荒野,再后来,他的继位者徽宗乃至钦宗死于异国他乡,没能归葬"老坟"。也因此,北宋虽然有九个皇帝,巩义却只有"七帝八陵"。

"东陵(永裕)狮子,西陵(永泰)象,滹沱(永熙)陵上好石羊。"这是当地群众的顺口溜,评价的是宋陵诸陵石刻造像的得失优劣。其实,更多的石头并不像石刻一样在地面上守望皇陵,而是在地下为皇帝所用。

史载,修建哲宗的永泰陵时,仅取石材一项就动用工匠4600人,共采石27600块。又动用士兵9744人、民夫500人,把这些石头从二三十公里之外、崇山峻岭之中的偃师粟子山(这儿的石头"岩棱温润,罕与为比",虽日光长久照射也不容易风化)运到陵区。

公元1100年,哲宗患病,"不数日死去"。农历二月初十,采石队伍集结后抵达工地。为了"七月而葬",五月十一必须完成采石工作。工程大、工期紧,山陵使等官员督工急如星火。因为劳动条件差,又无饮用水,于是,在风餐露宿的工地上,陆续病倒了1700多人,死者日日不断。这些死者,多被弃尸于荒野乱石之中。据《采石场碑记》载:"居山土人皆云,至久积阴晦,常闻山中有若声役事之歌者,意其不幸横夭者,沉鬼未得解脱,逍遥而然乎。"修建永定陵时,雕刻侍从人物及象、马等动物的石头用了62块,门石用了14块,皇堂券石用了27377块。由是观之,皇堂用石才是重中之重,而用这些石头建造的皇堂,目前还沉睡于地下,我们还无缘一窥。

在修建永昭陵时,除政府正式拨款外,还从财政盈余中拨钱150万贯、丝绸250万匹、银50万两作为建陵的补贴。修陵的军士、民夫、工匠、杂役人等每天有46700人之多。在7个月的时间里,这些人日夜在陵区为仁宗忙碌。

穷一国之财力、物力,集中天下的能工巧匠所营建的帝陵,并没有尽归于土。开封地上的砖木皇宫早就灰飞烟灭了,巩义的皇堂还安睡于地下。"皇家无小事,死事如生事",巩义诸陵的皇堂,无论从建设难度、用工数量、耗费钱财等方面来看,都不会逊色于开封的皇宫。皇堂高20多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一个皇堂至少像现在的3幢7层高、3个单元的居民楼加在一起那样大!巩义市的地下埋葬着8个这样的庞然大物。皇后、亲王、大臣的地宫规模稍小一些,但数量极大,有1000多座。

永熙陵的三座后陵中最南的一陵,疑为李氏陵,早年曾被盗。由陵台前的盗洞进入后可以看到,墓室为近圆形的多边形,砖砌仿木结构(真宗以前的墓室,大都是砖砌的,之后大都是石砌的)。墓室的顶被涂成青灰色苍穹,其上以白粉绘出银河与星辰,四周的墙壁绘着建筑、云朵等彩画。墓室中残存有玉册及80多件青釉、白釉、黑釉瓷器的残片,其中带"官"字的定窑瓷器和越窑龙纹大盘尤为难得。这座因故经过考古清理的墓室,是巩义市地下1000多座墓葬的一个缩影。

公元1022年9月,刘太后召集文武大臣准备宋真宗的殉葬物品,计有珠襦、玉匣及种种"生平服御玩好之具"。对真宗所珍藏、供奉的大量"瑞物"和"天书"应如何处置,太后、皇帝和大臣也做了商量,有的说应继续供奉,有的说应焚烧送回"天宫",还有的说应辟一宫殿珍藏……最后宰相王曾提议:"前后下降的天书和全国贡献的瑞物,都是皇天上帝对先皇帝的特别恩赐,此项光荣属于先皇帝。如今,先皇帝已经升仙而去,天书、瑞物也应该与先皇帝同归皇堂奉安才是,万不可再留人间。"于是,所有"天书"、"瑞物"都作为随葬物品,先于皇帝的灵柩送往永定陵并埋入陵中。后人称颂王曾的这一措施是"识虑微密"---在"光荣属于先皇帝"的旗帜下埋葬"天书"和"瑞物",既消解了真宗造成的朝廷上下的迷信空气,又杜绝了修建庙宇造成的资财浪费,一举数得。

等到将来发掘永定陵时,说不定那些"天书"、"瑞物"还在,也许我们能看到它们究竟是些什么东西。真宗是最后一位到泰山封禅的皇帝,他善于装神弄鬼,很迷信,但他有子无孙。

在真宗的随葬品中,还有一件连开封城门都出不了的巨大器具,它一路"悉坏城门",伴随着承载皇帝灵柩的大升龙舆,引领着5公里长的送葬队伍,经中牟、郑州、荥阳至巩义,然后在偃师山化乡寺沟岭前过洛河的奉先桥(后仁宗在桥北的岭上建会圣宫,安奉皇帝圣容,是谓陵区太庙,这里修建有通往诸陵的专用道路。现会圣宫遗址犹存一通高约10米的大碑,它是整个宋陵存留于原址的唯一的宋代石碑),被随葬在永定陵。

乾隆地宫 乾隆朝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他的陵墓修建时间长,规模大,地宫建筑工艺水平高。埋葬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宫进深54米,总面积372平方米,完全是传统的拱券式石结构。由一条墓道、四道石门和三个主要堂券组成,平面呈"主"字形。第一道石门叫罩门,门楼上的出檐、瓦垅的吻兽,都用汉白玉雕成,雕凿细巧。石门两壁各浮雕四天王像,大小与真人相仿,形态多姿,线条清晰。过罩门洞是明堂,安放帝后的"册"、 "宝"之类。进入第四道石门,就是地宫的中心。这里券顶刻着三大朵佛花,东西墓壁各雕慈氏、普贤菩萨和佛教"八宝"。所有大理石壁面和券顶,布满了佛教题材的雕刻装饰和用梵文(古印度文)、蕃文(藏文)两种文字镌刻的经文,字体端庄,雕刻刚劲挺拔,技艺精湛。整个地宫雕刻主从得当,轻重分明,虚实配合,在视觉上富有节奏感,是我国罕见的一座地下石雕艺术宝库。

崇陵地宫 崇陵地宫是清西陵唯一开放的皇陵地宫。地宫全部为石结构,墓道全长63.19米,共有四道石门九道券,每道石门顶上都装有重达十几吨的铜管扇,既能支撑门上的巨石,又能使高3.52米的巨大沉重的石门开关自如,石门之上还有用整块的青白石雕成的石门楼,八扇石门上,浮雕有造型生动的菩萨立像各一尊,象征光绪帝后亡灵进入佛国天界,极乐世界。

穿过第四道石门进入金券,可以看到光绪帝后梓宫安放在巨大的石床之上,光绪居中,隆裕居左,梓宫四周有十六块绘有五彩山水云龙的龙山石,夹住梓宫边角。两座梓宫皆为内棺外椁的形式,光绪帝棺木周身朱红涂漆,雕有镀金的藏文和梵文经咒以及万字不到头的底饰纹案, 隆裕皇后棺木顶盖上雕有金凤一只,金凤头上雕有九尊菩萨坐像,五彩涂金,造型优美,是具有高度水平的木雕艺术品。

慈禧地宫 慈禧地宫规模比裕陵地宫小,但装饰别具一格,除第二道门为月光石的雕刻图案外,其余全用晶莹洁白的汉白玉石筑成,石雕技术亦相当高超。

作用

中国古代时,修建的专为死者在阴间使用的房子,是石雕刻和石结构相结合的典型建筑,是陵寝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安放死者棺椁的地方。一般常见于帝王陵寝或贵族的坟墓。再有一种地宫是存在于古代寺庙修建的塔里,一般会存放一些高僧的舍利和法器等物。

后者是为埋藏"舍利"(佛教高僧遗体火化后的遗存物)在塔基下建的地窖。早期的塔舍利放在塔刹,南北朝渐兴在塔下埋藏舍利。最初只是将放有舍利的宝函直接埋于地下,以后逐步发展为建地宫埋藏宝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