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层古生物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地层古生物学

地层古生物学研究各地质时代不同生物群区系的科学。同一地质时代的生物群有其共同性,但在海洋中,因陆桥或洋流的隔离;在陆地上,因海水的隔离或地理环境不同,生物群也有差异。如早古生代的海洋有北极区、大西洋区、太平洋区、印度太平洋区;晚古生代因古地中海的隔绝,在北方有安加拉大陆及亚洲东部华夏古陆,在南方有包括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及印度次大陆的冈达瓦纳大陆等。

简介

地层古生物学(stratigraphical paleontology)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根据化石的垂向分布,研究生物进化发展的规律。它区别于“描述古生物学”,接近“理论古生物学”。它与生物地层学是互相渗透、互相交叉的姐妹学科。以往这两学科常混为一谈,例如,1909年比利时古生物学家L·多洛在《生态古生物学》一书中建议区分纯古生物学和实用地层古生物学,并称后者为生物地层学。此后,不少学者如Л.Ш.达维塔什维利等把这两个术语视为同义语,也即沿用多洛的建议。1948年R.C.穆尔把研究生物发展历史的古生物学称为地层古生物学。1955年E.尼韦尔森发表的专著《地层古生物学》,按地质时代论述生物的发展和地理分布。但其内容仍然以“实用”为主,多半是生物地层问题。自尼韦尔森以来,探讨生物发展规律的理论论文与日俱增,因此认为有必要把地层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明确区分,前者属于古生物学范畴。后者是地层学的一部分。

评价

进化方式的研究是地层古生物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按照达尔文的理论,在地层中生物的“无数过渡的类型一定曾经存在过”,因此他提出的进化模式是“同一纲中一切生物的亲缘关系常常用一株小树来表示”。达尔文的这个理论近代被称之为谱系渐变论。达尔文当时曾指出他的学说中的一个难点:“如果物种是从其他物种一点点地逐渐变成的,那末,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无数的过渡类型呢?”“虽然它们必定曾经在那里存在过,并且可能以化石状态在那里埋存着。”他解释主要原因是“地质记录的不完整”。近年来,N.埃尔德雷奇及古尔德等学者提出异议,他们以间断平衡论来描绘物种进化的过程,认为物种是间断式的跃进,缺乏过渡类型是客观事实。P.C.西尔维斯特-布拉德利(1977)根据古生物资料,综合前两种观点提出第三种进化的模式,他称之为网式物种形成。这个模式的主要过程是祖先物种在爆发式扩展到各地理区后,由于受不同的地理条件的影响而分化,形成不同的变异类型;又由于边缘地区的杂交而成为多型种,经过多次分化,各变异类型在隔离的条件下最后形成许多新种。[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