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地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地幔(德语:Erdmantel;英语:mantle;法语:manteau;原于拉丁语:mantellum,意为斗篷),台湾称作地函,位于地壳之下,地核之上,和地壳以莫氏不连续面为界,和地核间则以古氏不连续面为界。厚度约2900公里。化学成分主要是含的矽酸盐,平均密度是3.3–5.5 g/cm3。地幔含石榴子石、辉石橄榄石及其他类型的岩石。占地球体积的83%,总品质的68%。由于P波及S波皆可通过地幔,故推测地幔主要为固体构成。地幔可分成上部地幔、过渡带及下部地幔。

结构

上部地幔

上部地幔约为地壳以下至深度400公里处,包含部分岩石圈及软流圈,岩石圈部分厚约100公里。

古登堡认为上部地幔有一激波低速带(low-velocity zone, LVZ),此带的P波及S波的波速皆越深越慢,其顶端约在地面以下70至100公里,底部则约200至250公里深处,激波低速带的上方为岩石圈,此带相当于软流圈[1]。P波及S波的波速减慢表示岩石的刚性降低,岩石部分融熔为较具有塑性的岩石,可能是岩浆出现或是有极热的岩石存在。于低速带以下的波速又会开始增加。

上部地幔的组成方式有两种说法,一说为由双辉橄榄岩所组成,矿物以辉石及橄榄石为主,并含有少量尖晶石及石榴子石,相当于澳洲地球内部学家泰德‧林伍德所创立的玄橄岩成分,为玄武岩及橄榄岩以1:3所组成的结合体。另一说为由榴辉石所组成,含有约等量的石榴子石及辉石。

过渡带

过渡带顶部约地表以下360至400公里,底部约深650至700公里处,P波及S波的波速在此带突然增加,此带也是最深震源所存在之处。此带的形成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无关,而是和结晶构造或相的变化有关。于过渡带的下部因压力增加使橄榄石分解为密度较大的简单氧化物,如氧化铁氧化矽氧化镁等,但详细的矿物组成仍在研究中。此处的矿物因高压而变得较有弹性,密度加大,进而增加了波速。

下部地幔

下部地幔为地表下700至2900公里深处,其下方即为地核。越往深处波速缓慢增加,是因压力增大所造成,岩石的化学成分及岩相则少有变化。主要组成成分可能为密度高的矽酸盐或矽、镁的氧化物(氧化镁、氧化矽),氧化铁占约10至12%[2],另含有少量的氧化钙氧化铝氧化钠等。

地幔组成元素

地幔组成元素与其氧化物组成重量百分比

元素 百分比 氧化物
44.8
21.5 氧化矽
22.8 氧化镁
5.8 氧化铁
2.2 氧化铝
2.3 氧化钙
0.3 钠氧化物
0.03 钾氧化物
总计 99.7 总计

视频

地幔 相关视频

地壳是人类和其他生物所生活的地方,那么地幔和地核呢

参考文献

  1. 地幔环流说解贝尼奥夫带,新浪博客,2009-10-25
  2. 地幔矿物Bridgmanite占地球总体积的38%_,生物帮,201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