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场坝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场坝乡有党的基层组织50个,其中有9个村党总支一个教育总支有党员895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70人;女性党员友1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2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有146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有697人;六十岁以上的党员有206人。全乡设团委1个,团总支2个,团员1235人,其中女性团员316人。[1]

农村经济

场坝镇农村经济总收入537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770万元,占51.5%;畜牧业收入1432.7万元,占26.6%;渔业收入14.8万元,占0.3%;林业收入113.7万元,占2.1%.外出劳务收入610万元,人均收入990.人均纯收入680元。

人口卫生

场坝镇辖9个村民系哦阿祖。截止2007年9月28日总人口54927人。从2006年10月1日,共出生人口776人,出生率14.21‰,其中常住出生人口523人,出生率11.44‰;流动出生人口253人,出生率28.24‰.死亡人口367人,人口死亡率6.72‰,人口自然增长率7.49‰。在出生人口中,计划内出生677人,计划生育率87.76%,其中常住人口计划内出生459人,计划生育率87.76%;流动人口计划内出生218人,计划生育率86.17.计划外出生共99人,计划外生育率12.76%,其中常住人口计划外出生64人,计划外出生率12.24%,流动人口计划外出生35人,计划外多孩率2.58%,其中常住多孩出生7人,流动多孩出生7人,流动多孩出生13人。

场坝镇有已婚育年龄妇女8845人(其中常住人口已婚育龄妇女6812人,流动已婚育妇女2032人)占人口比重16.10%。期末落实各种节育措施人数8155人,综合节育率92.21%,其中常住已婚育年龄妇女已落实措施人数8155人,综合节育率94.08%,流动已婚育龄妇女落实措施1746人,流动综合节育率86.31%。在已落实各种节育措施当中,落实长效节育7903人,长效节育率89.36%,其中常住长效节育人数6318人,长效节育率89.36%,其中常住长效节育人数6381人,常住长效节育率93.67%,流动长效节育人数1522人,流动长效率75.23%。

2007年度完成五术876例,其中常住575例,流动301例。完成结扎340例,其中完成二扎261例,完成放环449例,其中一放429例,完成补救措施87例,计划生育避孕及时率72.25%。

2007年度全镇征收社会抚养费34万元;独生子女办证23户。

教育发展现状

全镇拥有全日制中小学29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附中1所,完全小学15所,一师一校点 12所。中小学在校学生11855人。其中初中3653人,小学8202人。全镇在职教职工225人,其中初中73人,小学152人。全镇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5%,初中学龄少年毛入学率达95%。[2]

历史文化概况

场坝集镇始建于清朝末年,沿袭"路獐牛场"而演变为牛场坝。辖区内的土著居民彝人引领着旧时人情风物的发展演化,故流传有诸如"巴溜陇家""麻园安家"等说,知名的人物有抗日名将、国民党六十军安恩溥军长,滇军团长陇建平等。知名的地方有巴溜贺龙指挥部、麻塘瓜竹沟安军长故居等。

解放前,场坝集镇上只有几幢高低不一的茅草房,人们在此主要进行牲畜交易。解放后,国家逐步设立了供销社、区政府、法庭、派出所、卫生院、学校、文化站、粮管所等单位,是时场坝属于以萨区人民公社驻地,区公所办公楼在现在的麻园村公所。

场坝坐落在 "三沟六岔"的低洼处,过去每年涨洪水都把街道冲成沙滩。一九六二年和一九八四年两次水打场坝,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一九八四年九月,县人民政府以(84)42号文件决定街道搬迁杨梅山,但因诸多因素未能实现。

撤区并乡后,为促进场坝发展,党委、政府从一九九四年开始修建新街,并于二00三年底完成了老街街面的硬化,基本实现了"发展新街,改造老街,促进新老街共同繁荣"的集镇建设目标。

近年来,场坝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教育进步、文化繁荣、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全镇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积极拼搏,奋发进取,继往开来,谱写着场坝美好的未来。[3]

资源概况

场坝镇国土面积1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3962亩,土壤呈黄褐色,酸性强。矿藏主要有煤和石矿,煤矿储量丰富,含硫量低,燃烧值一般在5700-5900大卡,主要分布于麻园、安家坝一片,建有合法煤矿三口,即麻园高岩、罗汉林和安家坝;石矿十口,分布于全镇九个村。

场坝镇有林业用地面积109413亩,经济林木11970亩,林业经济总收入613万元,有沼气池385口,沼气效益为385000元,有国家级保护植物古树15株,著名的有"夫妻树"、"五树合生"、古红豆杉等,随着生态的恢复,场坝镇正逐步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特色产业

场坝镇是传统的农业镇,其中:耕地53962亩,森林109413亩。其中特色产业,也是传统的基础产业有粮、烟、畜、林,其中:二OO六年,粮食总产量939.8万公斤,人均有粮174公斤,农民能自给有余;烤烟总产值750.8万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2%;畜牧业产值1432.7万元,其中出栏黄牛2054头,出栏生猪21300头;林业以用材林和经济林为主。用材料开发利用产值143.6万元;经济林以樱桃、雪梨、仙桃、花椒、板栗、核桃为主,创造经济林果产值48余万元。

农村建设

场坝镇麻园村苏家田坝自然村位于场坝镇北面,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距溜沙河穿流而过, 河岸绿柳成荫,风景独秀,交通便利。土质以沙壤土为主,土层深厚,肥力中等,适宜中指李子、桃子、板栗。全村有人口42户,205人。有耕地280亩,其中种植"红宝石"李150亩,板栗130亩。

未实施新农村建设之前,从总体看,苏家田坝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科技素质偏低,职业技能培训机会手;后工事业发展滞后;村容村貌整治难度大。新农村建设实施后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政府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组织、引导农民增收致富,恐怖强迫命令,不大包大揽。合理科学规划、因村制宜、注重实效。不搞形象工程,积极稳妥开展。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充分考虑农民和财政承受能力。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加快推进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证,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示范带动、分步实施的秒年十时亿年 思路,达到"三村"

、"四化"、"五好"、"六改"、"七无"、"八有"的"35678"新农村建设目标和任务。

镇党委政府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引导农民增收致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不强迫命令,不大包大揽;支持合理科学规划,因村制宜、注重实效,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于有蜘蛛产业作支撑;坚持因村制宜,合理滚化,之中实效,不搞形象工程,不搞形式主义,分步骤、分阶段、积极稳妥地开展,确保试点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作好新农村精品示范建设工作,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充分考虑农民和参政承受能力,以农民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把阶段性目标与各项规定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现已投资50万元完成新农村户42户,改厩改厕42户,抿糊墙体13000平方米,贴外墙瓷砖2015平方米,引水管道2100米,修畜水池2个。70立方,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改变,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已接近尾声。[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