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坠落的声音(于坚诗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坠落的声音》是诗人于坚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作品原文

我听见那个声音的坠落 那个声音

从某个高处落下 垂直的 我听见它开始

以及结束在下面 在房间里的响声 我转过身去

我听出它是在我后面 我觉得它是在地板上

或者地板和天花板之间 但那儿并没有什么松动

没有什么离开了位置 这在我预料之中 一切都是固定的

通过水泥 钉子 绳索 螺丝或者胶水

以及事物无法抗拒的向下 向下 被固定在地板上的桌子

向下 被固定在桌子上的书 向下 被固定在书页上的

文字

但那在时间中 在十一点二十分坠落的是什么

那越过挂钟和藤皮靠椅向下跌去的是什么

它肯定也穿越了书架和书架顶上的那匹瓷马

我肯定它是从另一层楼的房间里下来的 我听见它穿越

各种物件

光线 地毯 水泥板 石灰 沙和灯头 穿越木板和布

就象革命年代 秘密从一间囚房传到另一间囚房

这儿远离果园 远离石头和一切球体

现在不是雨季 也不是刮大风的春天

那是什么坠落 在十一点二十分和二十一分这段时间

我清楚地听到它容易被忽视的坠落

因为没有什么事物受到伤害 没有什么事件和这声音有关

它的坠落并没有象一块大玻璃那样四散开去

也没有象一块陨石震动四周

那声音 相当清晰 足以被耳朵听到

又不足以被描述 形容和比划 不足以被另一双耳朵证实

那是什么坠落了 这只和我有关的坠落

它停留在那儿 在我的身后 在空间和时间的某个部位


1991年11月

作者简介

于坚,男,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80年代成名,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1]

于坚幼时因病致弱听,14岁辍学。16岁“文革”时期,学校停课,国家分配进入工厂当工人9年。16岁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20岁开始涂鸦写诗,25岁首发作品。

1983年与同学发起银杏文学社出版《银杏》。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1985年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2]

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台北)、《作为事件的诗歌》(荷兰语版)、《飞行》(西班牙语版)、《棕皮手记》、《云南这边》、《于坚的诗》、文集《棕皮手记》、《元创造》(诗集,2006年比利时根特大学出版)。

于坚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散文创作也令人瞩目,从上世纪90年代的《棕皮手记》到近年的《相遇了几分钟》,于坚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的另一种言说方式:睿智、博学、平易、多言。《陇上行》和《印度记》,是他近两年的散文代表作,不但保持了早期散文那种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特点,还强化了在历史话语中发现日常性的特点。于坚的散文题材广泛,语言自由,心接古今。他将口语和书面语交替使用,使得他的叙述和描写,在体验和经验、现实和历史之间来回巡游、自由穿梭,堪称当代散文精品。

他的生活依旧保持着普通人的一般水平,他并没有从文学中获得财富。在云南昆明,每天上午写作,不超过2000字,在静静的写作中,于坚却坚守着风起云涌的80年代理想主义在他身上的烙印。于坚、韩东拉起大旗的《他们》和非非、莽汉、《倾向》、海上诗群一起,都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