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耳鴉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垂耳鴉科 |
中文學名:垂耳鴉科 拉丁學名:Callaeidae 界:動物界 分布區域:新西蘭密林中 |
垂耳鴉科:雀形目(Passeriformes)鳴禽,只見於新西蘭密林中。尾長,足強壯,翅弱,嘴角有肉垂。覓食地上的果實,偶吃昆蟲。巢築在突出物上或洞穴中,淺而鬆散,墊以蕨類。垂耳鴉(kokako, 學名為Callaeas cinerea)和鞍背鴉(saddleback, 學名為Philesturnus)已罕見,為瀕危種。 [1]
垂耳鴉科Callaeidae簡介
雀形目(Passeriformes)鳴禽,只見於新西蘭密林中。尾長,足強壯,翅弱,嘴角有肉垂。覓食地上的果實,偶吃昆蟲。
巢築在突出物上或洞穴中,淺而鬆散,墊以蕨類。垂耳鴉(kokako, 學名為Callaeas cinerea)和鞍背鴉(saddleback, 學名為Philesturnus)已罕見,為瀕危種。
黃嘴垂耳鴉(Heteralocha acutirostris)自19世紀初已滅絕,嘴向末端漸細,兩性形狀截然不同,雄鳥的嘴幾乎平直,雌鳥的向下彎。
有人認為雌雄會合作取食,雄鳥鑿腐木,雌鳥尋取蠐螬。
形態特徵
垂耳鴉體長38-45厘米,體重218克,壽命20年。因其嘴基部有一對下垂肉而得名,在臉頰上有一個醒目的黑色面具,從眼睛的上基部延伸到眼睛周圍。從喙底部延伸至喉嚨是一對有褶皺的下垂肉:北島垂耳鴉為鈷藍色,南島垂耳鴉為橙黃色,在繁殖季節顏色會增強。其中長長的尾巴占身長的近一半。它們全身的羽毛為藍灰色,腹部比背部要稍淺一些。垂耳鴉的兩翼呈藍黑色,羽緣橄欖褐色。頷骨和下顎之間的肉墜呈亮橙色,長尾部有圓形尖端,並顯示出獨特的向下曲線,尾羽底部黑褐色,帶有深灰色至橄欖色羽緣,尾羽末端呈白色。兩性體羽都很相似。
亞成鳥類似於成鳥,但它主要是煤煙灰藍色的羽毛和粉紅色的小垂肉。
眼睛深褐色,帶有灰黑色的眼睛。腿和腳是黑色。
棲息環境
生活在新西蘭北部島嶼的茂密森林裡。棲息於新西蘭北島的特定硬木地區,如生長着羅漢松和各種灌木的森林。它們的巢穴主要置於樹木繁茂的溝壑和建在山脊樹頂上,樹冠覆蓋得很好。當覓食時,垂耳鴉主要停留在樹冠和上層林木。 垂耳鴉領域性很強,因此需要遠足的森林來容納。根據所占地區的不同,地區大小不一,但平均居住在4-12公頃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