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垌冢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垌冢镇地处汉川市西北部,东、北两面与应城市接壤,西面与天门市交界,南面与本市新堰镇相邻,是汉川北出荆门孝感、天门、宜昌的重要口子镇。全镇总面积34.84平方千米(2017年),现有耕地面积17677亩,水域面积15000亩。全镇下辖16个村,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1918人(2017年)。[1]

中文名: 垌塚镇

外文名: Tongzhong Town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华中—湖北—汉川

地理位置: 汉川市西北部

面 积: 34.84平方千米(2017年)

下辖地区: 16个村,1个居民委员会

政府驻地: 环城路

电话区号: 0712

邮政区码: 431613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11918人(2017年)

著名景点: 老观湖 肖严湖等

机 场: 天河国际机场

火车站: 汉川站

车牌代码: 鄂K

知名产业: 航天工业、汽车工业、纺织机械业

地方特产: 甲鱼、鳝鱼、莲藕、荸荠、板鸭

拼 音: dòng zhǒng zhèn

区域概况

垌冢镇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汈汊湖西北岸,东经113°25’,北纬30°6’。镇区东南至汉川市区68公里,东至武汉(经汉宜公路)117公里,西至宜昌130公里,北距京山45公里。垌冢南临汉北河,隔河与本市新堰镇相望;东隔五龙河、老观湖与应城市义和镇、陈河镇相邻;北枕汉宜公路,与应城市杨岭镇、汤池镇交界;西与天门胡市镇、皂市镇接壤,是汉川西北部重要口子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全镇人口11918人(2017年),国土面积34.84平方千米(2017年)。辖1个居委会和16个村委会:垌冢、方集、刘桥、五一、垌冢、新河、老湾、祝溪、青年、涂北、王畈、虎山、新华、兴隆、同兴、旗杆、朱洪堰。

垌冢历史悠久,因固有宋朝进士垌夫墓和楚国宫墓而得名。垌冢镇地理位置优越。北枕省干道(武)汉宜(昌)公路,南俯汉北河,省干道分(水)当(阳)公路纵贯全镇,在境内与汉宜公路相接,(长荆)铁路擦境而过,距天门市火车站仅15公里,建设中的兰(州)杭(州)高速公路横穿镇境北部,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捷。拥有万门程控电话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两座基站,通讯快捷,信息畅通。

历史起源

垌冢镇是一个历史古镇,因镇中心有两座古土冢(坟墓)而得名。其中一座为宋朝进士垌夫之墓,另一座则年代久远,据《汉川县志》记载,明朝末年,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经过垌冢,听说镇中古冢为楚国公主墓,遂生掘宝之意,于是下令掘开,见一女尸栩栩如生,细查,方知为曹操宫女墓,随即令军士就地重葬。此后随着岁月流逝,两座古冢逐渐被人破坏,如今已无踪迹。

古镇垌冢关于曹操的传说很多,相传垌冢古称乌林镇,与镇南约15公里的汉川赤壁(中洲农场赤壁街),为三国时的赤壁大战古战场。赤壁大战前,曹操拥重兵坐镇垌冢(乌林)多日,一宫女暴亡,就地安葬。随后曹操赤壁兵败,又退至垌冢(乌林镇),在镇北1.5公里处与蜀兵再战,又败。阵亡尸首堆积如山,是为乌林大战,故此地现名尸骨台。当时眼看将全军覆没,必须突围,但垌冢东有老鹳湖相阻,惟往西走,但镇西1公里处又有肖严湖汊相隔,战车、辎重、马匹无法通过。无奈,曹操令军士以战袍兜土筑堤,一天一夜撤得无影无踪,此堤今仍在,名为“古堤”。

垌冢又是一块红色的土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建立起红色政权。抗日战争时期是刁汊湖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这里孕育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副司令、第一军军长唐金龙将军和红军老团长方炳发等一批革命志士。

垌冢自解放前国民党时期始设镇。解放后一直是区、公社、镇政府驻地。垌冢文化底蕴深厚,是湖北省体育先进乡镇、孝感市文化先进乡镇、教育先进乡镇,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经常、丰富。有线电视光缆到村,可接收30多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经济发展

垌冢山水资源丰富,农业主产水稻,米质优良,多种经营发达,鱼虾、甲鱼、鳝鱼、莲藕、荸荠、板鸭、羽毛、水果农副土特产品丰富。

乡镇企业已形成机械、建材、粮油加工、轻工四大系列,草袋业普及到千家万户,成为中南地区最大草袋市场。1998年农业受灾,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342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9350万元,乡镇企业18350万元,财政收入190万元,农村人平纯收入1736元。

垌冢镇地处汉北河北岸,有四个村与汉北河毗邻,是汉川市的血吸虫病重疫区乡镇场之一。2006年汉川市推行汉北河滩禁牧,该镇淘汰了大部分耕牛,但由于经济比较落后,农民的耕种意识一直停留在原始的牲畜耕作习惯上,耕牛一直成为农民的命根子,再加上该镇地处丘陵,有些田块不适宜机械耕作,仍有部分喂养耕牛。根据上级的要求,该镇坚持以人为本、农户利益第一和工作耐心细致等原则,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于6月23日至25日对汉北河沿线的新河、祝溪、青年、涂北等4个村的60头耕牛全部进行了宰杀,实现了汉北河沿线4村无牛,圆满完成了“以机代牛”项目任务。

垌冢镇以镇区、金三角经济园区为中心沿分王公路发展,建设十里商业长廊,建有35KV变电站,程控电话普及到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电视台、有线电视台、文体站、影剧院、卫生院等文化卫生事业繁荣,是孝感市体育先进乡镇和文化先进乡镇,全镇正朝城乡一体化目标迈进。

改革开放后,本镇大力实施科教兴镇,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的战略,彻底改变了过去重农轻工薄商的农业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全镇个体私营企业蓬勃发展。建筑业、装璜业、服装业、家具业、食品加工业、粮油加工业、运输业、商贸业、农副产品经销业如雨后春笋般涌跃发展壮大。从此二、三产业在镇域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形成了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使全镇经济产业结构日趋合理。2006年,全镇实现总收入18933万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达到41.1%、34.3%和24.5%。2007年,房地产异军突起,两年投入资金1300万元。2008年,全镇总收入21258万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达到37.9%、31.7%和30.4%。

在农业产业中,1985年后,全镇始终坚持稳定粮油,多业并举、全面发展的方向。在稳定粮油种植面积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全镇形成林果业、水产业、生猪养殖、水禽养殖、莲藕种植、蔬菜种植等多种经营基地,扩大了多种经营,改良了农产品结构,从而更加适合和适应了市场需求,提高了农业收入。198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503万元,其中多种经营产值104万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20.7%。2008年,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17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6745万元,农业总产值13067万元,其中多种经营产值达到107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2%。

教育资源

现有初中一所(汉川市垌冢中学),小学3所(汉川市垌冢镇五一中心小学、汉川市垌冢镇垌冢小学、汉川市垌冢镇兴隆小学)。

发展规划

2008年,“垌冢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汉川市列为“十一五”期间农村综合改革试验课题,垌冢镇将全镇分为三大片区,认真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促进生产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在包括哈啷、小屯、朱昌等5个村1.5万人的朱昌片区,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的优势,围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利用朱昌、双堰、小屯3个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成的各类基础设施,大力推广普及水田实用技术,积极推行油稻两熟制,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利用2000亩优质黑泥地,引进适宜、高产、优质、高效的旱作品种,实行地膜覆盖或建成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其中哈啷村还利用80%的坡耕地已退耕还林还草的优势搞好养殖业,大力发展家庭规模饲养生猪和菜牛以及庭院经济。在包括宋伍、王家冲、八亩等5个村1.2万人的宋伍片区,规划为农业综合开发、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烟水配套建设的烤烟生产基地等经济发展区。在已建成的河道两旁进行绿色长廊建设。引导农民搞好进寨主路硬化和串户路硬化,搞好改厕、改圈、改水、改灶,配套建设沼气池,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打下经济基础。在伍坪、花厂等4个村1.3万人的花厂片区,在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推广优良品种和科学化种植,提高粮食产量。搞好坡改梯、山塘水库、排洪沟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5度以上陡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种植苗木以板栗、核桃为主,配套搞好林下种草养畜。垌冢镇根据经济发展状况,认真搞好规划设计,抓好生产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工作。垌冢镇共启动3个村7个村寨的新农村建设,另有2个村正在规划之中。现有2个村7个村民组进寨公路已硬化,400余户串户路已硬化,改厕210个,改圈70个,建沼气池70个、院坝硬化1.2万平方米。

视频

湖北省汉川市垌塚镇婚礼风俗C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