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埃利·嘉道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埃利嘉道理爵士(中)及儿子们原图链接来自 新浪博客 的图片

埃利·嘉道理爵士,KBE(英语:Sir Elly Kadoorie,1867年-1944年),犹太人,香港著名慈善家,1926年荣获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香港中华电力有限公司创办人[1]

生平

1867年,埃利斯嘉道理出生于巴格达。埃利·嘉道理于1900年间与热心华人社会福利事业的刘铸伯发起兴建育才书社,在上流社会和名人支持下一共筹得20余万元善款,而埃利·嘉道理和刘铸伯则分别被推举为书社主席和司理。育才书社一共开设了4间书馆(即学校),其中香港设有其中两所,为现时的西营盘官立小学(前身为中学,1910年政府接办运作并改为官立小学)和铜锣湾扫杆埔一家专为印度籍儿童而设的学校,而另外两所分别设于广州河南鳌洲外街及上海公共租界(为现时上海市育才中学前身)。1944年,死于日军集中营。

家族概述

嘉道理之家(the kadoorie Family)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 远东著名的 犹太家族,不论财力、声望乃至政治影响,都是极为出众的’,在经商方面更有高招,大量的盈利积累是该家族成名的基础。

嘉道理家族的祖籍,自从犹太民族大流散以来,一直在伊拉克巴格达定居。经过祖辈几代的奋斗,该家族在巴格达已成为有名的家族之一。在巴格达谋生期间,该家族主要从事农产品贸易和放债。他们在经营农产品贸易过程中,善于运用“待价而沽”的经营策略,获得甚丰的盈利。即是说,每当农产品收获季节,农民们急需把其产品变换货币,以解决资金不足之困之时,嘉道理拿出大量资金,以极低的价格收购那些能够贮存的农副产品,然后等待至青黄不接期间,农民存粮已尽时刻,以极高价格把其出售,赢得了极大的差额利润。另外,嘉道理还善于从异地差价法取得神不知鬼不觉的利润。即把巴格达的农副产品运到欧洲换取工业产品或工艺装饰品,然后在本地出售。把两地不同的劳动价值,以物换物形式出现,谁也不知其盈利多少,只有嘉道理自己心中有数。正因如此,该家族很快成为当地的富豪。当然,嘉道理家族在巴格达的发迹,与其从事大规模的放债业务有密切关系。放债是金融活动的一种形式,它抓住借债人急需用钱的契机,短期放贷出去,很快取得极高的利率,财源广进。

嘉道理家族不愧是经商世家,他们在经营过程中,不但密切注视商情的变化,而且时刻关注着国际形势的变动。到19世纪下半期,该家族注意到远东地区的封建主义经济已逐步瓦解;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兴旺,那里的经商环境相比中东地区要宽松,更有发展前途,于是,在1880年,安排其部分家族成员及资产到远东去开创新的经营领域。

埃利·嘉道理(SirEllyKadoorie)出生于1867年,是该家族的主要经营骨干。他在巴格达时虽然是个小孩子,但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自幼有经商头脑。1880年5月,他还未足14岁,家族派他到香港开展工作,先让他在有亲属关系的沙逊公司供职,便于他熟悉香港及远东周边的环境,提高他的经营决策能力。埃利在沙逊公司干了10多年。在此期间,他先后被派往上海天津芜湖宁波等通商口岸城市工作,这对他熟悉中国情况十分有利,而且锻炼了经营决策的能力。

埃利·嘉道理是个机敏而有主意的年青人,在沙逊公司工作期间做了许多有成效的工作,后因与公司的老板在业务处理上意见分歧,被公司解职了。埃利早已有独立创业的想法,现乘机告别沙逊公司,开始自己经商。1897年,埃利与一位英国犹太人女儿结婚,夫妻二人合手办公司。他的公司以香港为点,以中国大陆沿海城市为目标市场,联结其在巴格达家族公司和在英国岳父的公司,购销通道较为通畅,因而业务较为兴旺,稳步发展。随着对中国大陆生意的增多,埃利决定将公司的总部由香港迁到上海

劳伦斯·嘉道理也继承父亲的传统,热心于犹太救济工作和公益事业活动,在犹太人中有较大影响[2]

视频

埃利·嘉道理 相关视频

后代福利事业
中国早期福利事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