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埃洛拉石窟

增加 6,798 位元組, 3 年前
佛教石窟
{{good article}}[[ File: 埃洛拉石窟.jpg |thumb|660px| 埃洛拉石窟.jpg <br> [https://kknews.cc/other/v8lb462.html   原圖鏈接] ]][[ File: 埃洛拉石窟地理位置.jpg |thumb|300px| 埃洛拉石窟地理位置 <br> [https://www.mapsofindia.com/answers/india/ajanta-ellora-located-state-india/   原圖鏈接] ]]'''埃洛拉石窟'''({{lang-en|Ellora Caves}})位於[[印度]]西部[[馬哈拉施特拉邦]]重鎮[[奧郎加巴德]] (Aurangabad) 西北約25至30公里, 建於 公元5世紀至10世紀時期,也就是早期[[ 遮娄其 羅濕陀羅拘陀 王朝]] (Rashtrakuta Dynasty)與[[ 罗湿陀罗拘陀 雅達瓦 王朝]] (Yadav Dynasty) 時期的宗教建築,從岩石中雕塑 開鑿 出來的一些廟 和僧院。境內有34座的石窟,[[佛教]]石窟共12座,[[印度教]]石窟有17座,[[耆那教]]石窟有5座,全長約2公里。<ref name=“ancient">{{cite web |url=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ellora-caves-maharashtra-india-006429 | title= Ellora Caves - Maharashtra | language=en | date= | publisher=Ancient Origins | author= | accessdate=2019-12-09}}</ref>
埃洛拉以雕刻著稱,呈現[[大乘佛教]]末期的特徵。其中位於埃洛拉石窟群中段的第16窟 [[ 凱拉薩神廟 ]] (Kailasa Temple),整座神廟都是鑿空山崖峭壁的一面雕刻而成,堪稱建築藝術史上的絕色,可謂鬼斧神工 。神廟的牆上都有許多跟印度教有關係的雕像,也有雄偉壯觀的柱子,窗戶,禮堂。考古學家認為凱拉薩神廟就花了一百年才開鑿完成 。<ref name="埃洛拉石窟">{{cite news|url=http://whc.unesco.org/en/list/243 | title = 埃洛拉石窟 | language=zh | date=1983 | publisher=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accessdate=2019-01-01 }}</ref><ref name="建築奇蹟">{{cite news|url=https://kknews.cc/zh-tw/travel/nm2v82.html | title = 印度埃洛拉石窟全球最匪夷所思建築奇蹟 | language=zh | date=2016-06-29| publisher=每日頭條 | accessdate=2019-12-05}}</ref> 裡面的牆上都有許多跟印度教有關係的雕像,也有雄偉壯觀的柱子,窗戶,禮堂。考古學家認為這座廟是花了一百年蓋完的。<ref name="旅行">{{cite news|url=http://www.indianintaiwan.com/2014/07/10/印度阿旖陀和埃洛拉石窟/ | title = 去印度旅行:從岩石中雕塑出來的廟 | language=zh | date=2014-07-10| publisher= | accessdate=2019-12-05}}</ref>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埃洛拉石窟群作为文化遗產,列入《世界遗產名錄》。
*被譽為「印度岩鑿神廟的頂峰」、「岩石的史詩」。<ref name="建築奇蹟"/>
*工程歷時150年造就了這一世界建築藝術史上的豐碑。
*「世界第八大奇觀」 ,第16窟凱拉薩神廟, 由一塊 高達33米,長50米的 石頭 ,世界唯一從上往下 雕刻成的神廟。
== 歷史==埃洛拉石窟建於公元500至1000年,位於奧郎加巴德(Aurangabad)的Sahyadri丘陵,距離[[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2小時車程。 埃洛拉石窟包括印度教寺廟,佛教寺廟和耆那教寺廟,以及100多個洞穴,其中只有34個向公眾開放,這些洞穴是從Charanandari山的玄武岩懸崖上挖掘出來的。 埃洛拉山洞在當年除了是貿易路線外,還為旅居佛教和耆那教的僧侶提供住宿。有17個印度教山洞,12個佛教徒山洞和5個耆那教山洞,上面分別刻有描述每種宗教神話的神祇,雕刻甚至修道院。這些彼此相鄰而建的洞穴代表當時所有宗教信仰之間的和諧與團結。 印度教和 佛教石窟的一部分是在[[羅濕陀羅拘陀王朝]](Rashtrakuta Dynasty)時期建造的,而耆那教石窟是由雅達瓦王朝(Yadav Dynasty)建造的。無法確定首先開鑿建造的洞穴是印度教或佛教的。根據在不同地點發現的[[考古]]證據,可以推斷出埃洛拉洞穴的建造主要有三個主要時期:*印度教早期(550至600),*佛教時期(600至730)*最後階段耆那教和印度教時期(730到950)。<ref name=“yantra">{{cite web |url=https://www.yatra.com/indian-monuments/aurangabad/ellora-caves | title= Ellora Caves | language=en | date= | publisher=Yatra | author= | accessdate=2019-12-08}}</ref> 與德干高原西部地區的其他石窟(如阿旃陀石窟Ajanta和Pitalkhora)不同,埃洛拉石窟從未被“重新發現”。它一直被稱為聖地,通常以Verul為名,幾世紀以來直到現在一直都吸引著朝聖者。一些山洞廟宇不時被聖人居住,這些聖人以他們的異象和苦行習俗而聞名。連蒙兀兒帝國第六任皇帝[[奧朗則布]]也多次訪問了該地點。自18世紀第一批歐洲遊客後,埃洛拉(Ellora)便吸引了編年史家,文物古籍,學者以及最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遊客來訪。<ref name=“shaped">{{cite web |url=https://www.sahapedia.org/the-architecture-of-ellora-caves | title= The Architecture of Ellora Caves | language=en | date= 2018-11-21 | publisher=shahapedia | author=Jayaram Poduval | accessdate=2019-12-11}}</ref><ref name="奧朗則布">{{cite news|url=https://read01.com/BodxdK.html | title = 奧朗則布簡介 對奧朗則布的評價 | language=zh | date=2016-06-03| publisher=壹讀 | accessdate=2019-12-11}}</ref> ==埃洛拉石窟建築==儘管洞穴中的神像和偶像遭到破壞,但繪畫,雕刻仍然保持原樣。 埃洛拉洞穴牆壁上的銘文可以追溯到6世紀,著名的是第15洞羅濕陀羅拘陀[[丹蒂杜爾加]](Rashtrakuta Dantidurga)的曼荼羅,刻於公元753至757年,丹蒂杜爾加是羅濕陀羅拘陀王朝的創立君王。在所有發掘工作中,致敬於濕婆神的紀念碑:第16窟凱拉薩神廟,是目前世界上被發掘的最大單體雕刻岩石,它是由公元757-783年由丹蒂杜爾加的繼任者,他的叔叔[[克里希納一世]](Krishina I)所建造。<ref name=“yantra"/>===佛教石窟===[[File:佛教石窟.jpg|right|thumb|《維斯瓦卡瑪洞穴》[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543412 來源網站]]] 印度佛教石窟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支提是為了禮佛的功能,意思是塔廟。平面佈局呈現U字型,在後半部圓弧的中央有一座佛塔。另一種是修行用的石窟,名為毗訶羅意思是精舍或是僧房。呈一個方型空間ㄇ字型的壁面鑿出小龕空間,讓僧人可在當中坐禪。<ref name="佛教石窟">{{cite news|url=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529| title = 石窟 | language=zh | date=2017-11-10 | publisher=全國宗教資訊網 | accessdate=2019-12-06 }}</ref>埃洛拉 (Ellora),佛教徒是第一個開始發掘洞穴的人。發掘時期可以追溯到公元450年到700年之間。在此期間,佛教 追隨者發掘了12個洞穴。根據這些洞穴的日期,可以將這12個洞穴細分為兩組。洞穴1至5在十二個洞穴中排在較早的位置,與洞穴6至12(位於較晚的日期)分開放置。<ref name="佛教洞穴群">{{cite news|url=http://asi.nic.in/buddhist-group-of-caves/| title = 石窟 | language=zh | date=2011 | publisher=印度考古調查 | accessdate=2019-12-11 }}</ref> 佛教石窟共12座,編號第1至12窟。形式上創作沿襲阿旃陀的支提窟和毗訶羅窟,屬於修行僧人的房舍一般。第10窟是支提窟(也就是佛殿),其餘均係毗訶羅窟(僧舍)。但毗訶羅窟有時也混合了佛殿的味道,如第11窟就有明顯佛殿的創作。一般而言,佛教石窟較印度教石窟樸實,但由於當時佛教已漸式微,不少佛教石窟已偏離了笈多時代的審美觀,逐漸走向巴洛克式複雜華麗的跡象。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許多雕刻已呈現大乘佛教末期的特徵,除通常採用一佛二脅侍的三尊形式雕像之外,還開始出現了眾多的菩薩、女神和曼陀羅等早期密教圖像,意味著佛教的衰落、解體與蛻變。
第5窟是最大的毗訶羅窟,是埃洛拉最大的毗訶羅窟,寬17.6米,長35.1米,由24根羅曼式柱頭的列柱把長方形窟殿分為中殿和側廊,側壁共鑿有20間小室。兩排狹長的石凳縱貫中殿,表明該窟可能曾用作講堂。
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第10窟是 [[ 維什瓦卡爾馬窟 ]] (Visvakarma),是埃洛拉唯一典型的支提窟外觀近似僧院窟,稱作維什瓦卡爾馬(木匠)窟,因其窟頂肋拱仿照木桁雕造而得名。兩壁雕出的石柱高約4米,柱頂橫樑上刻有合土作施禮狀那持花信女的雕像。窟內的 [[ 舍利塔 ]] 高約8米,直徑約4米,四周遍雕面相莊重、腳踏蓮花的佛像。正面約5米高的佛龕內有3米多高的佛陀坐像,兩旁為 [[ 恃蓮花菩薩 ]] [[ 密跡金剛 ]] 菩薩侍平。正面雙層,富麗堂皇,中間的陽台有一道長欄杆,上層的支提窗已從早期的馬蹄形變為圖案化的三葉形,窗口兩旁上方各雕有3個1組的飛天相對飛舞。窟殿寬13.1米,縱深26.2米,長排列柱導向半圓形後殿,末端一座岩刻窣堵波的台基前倚坐著高約3.3米的笈多式佛陀雕像,脅侍菩薩與頂飾飛天組成了華麗的佛龕。<ref name="印度世界文化遺產大全">{{cite news|url=https://kknews.cc/news/o8g4z96.html| title = 印度世界文化遺產大全(一) | language=zh | date=2017-11-10 | publisher=每日頭條 | accessdate=2019-12-06 }}</ref>
第11窟稱作 [[ 兜德勒 ]] (2層),實為3層。各層均設 [[ 佛龕 ]] ,供奉一佛二 [[ 脅侍菩薩 ]]
第12窟稱作 [[ 丁德勒 ]] (3層),是支提、毗訶羅混合窟。窟殿由24根列柱支撐,後壁雕滿了長排菩薩,主龕佛像的脅侍為 [[ 蛇神 ]] 那伽。第2層上有一道長廊,4柱的前室和16柱大殿,猶如一座佛教的萬神殿,雕刻著成排的眾佛、菩薩、多羅女神等群像,構成了早期 [[ 密教 ]][[ 曼陀羅 ]] 圖像。頂層是一個巨大的大廳,其大小與下層幾乎相等,在東邊有一個神rine和一個巨大的前廳。大廳的後牆包含十四尊佛像,北部代表七尊,南部代表七尊。<ref name="佛教洞穴群">{{cite news|url=http://asi.nic.in/buddhist-group-of-caves/| title = 石窟 | language=zh | date=2011 | publisher=印度考古調查 | accessdate=2019-12-11 }}</ref>
<ref name="上座部佛教百科">{{cite news|url=http://wiki.sutta.org/index.php?title=%E5%9F%83%E6%B4%9B%E6%8B%89%E7%9F%B3%E7%AA%9F&variant=zh-tw| title = 埃洛拉石窟 | language=zh | date=2011-12-30 | publisher=上座部佛教百科 | accessdate=2019-12-06 }}</ref>
===印度教石窟===
[[File:凱拉薩神廟.png|right|thumb|《印度古老的凯拉萨神庙》[http://www.qipacc.com.cn/cys48835_3.htm 來源網站]]]
[[File:舞蹈的濕婆.jpg|left|thumb|《濕婆神跳舞》[印度教認為濕婆神的神力來自於舞蹈,在濕婆精通108種綱柔不同的舞蹈 裡面以這個姿態最具威力,有人解釋為『宇宙之舞』][http://farm7.staticflickr.com/6108/6279891710_152688cbeb_o.jpg 來源網站]]]
埃洛拉的 [[ 印度教 ]] 石窟共有17座,編號為第13至29窟。 最著名 第16窟凱拉薩神廟,石窟高達33米,長50米,建於公元8世紀晚期,是埃洛拉石窟中最重要的一處,代表印度岩鑿神廟的顛峰之作,堪稱世界建築藝術史上的一處豐碑。它 被認為 是印度 乃至全世界 引人注目 的洞穴 寺廟之一 發掘。 ,因為它的整個石窟都是由單塊岩石開挖出來的,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塊岩石開挖,洞窟全部採用人工雕刻,沒有任何其他材料。而且還有一個令人驚詫的事實是它與其他寺廟結構截然不同的是,雕刻師和建築師們均以屋頂為基準從上往下開始雕刻和建造的,這意味著的雕刻不能出一絲一毫的差錯,而即使是在現代,也很難有如此高超的技藝,更何況是在1000多年以前,它所呈現出來的是天人合一的完美技藝,是建築藝術史上的上乘之作。<ref name="世界唯一從上往下建造的建築
">{{cite news|url=https://kknews.cc/fo/bk3eygm.html| title = 世界唯一從上往下建造的建築
| language=zh | date=2018-11-05 | publisher=每日頭條 | accessdate=2019-12-06 }}</ref>
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即入口,廟宇,南堤中間神殿和院子周圍的迴廊。
凱拉薩是喜馬拉雅山脈中的一座神山,傳說是濕婆隱居的地方。凱拉薩神廟相傳是古印度罗湿陀罗拘陀國王[[克利希那一世(Rashtrakuta king Krishna I)]]為紀念戰爭勝利,命令[[須彌山]]敕建了這座祀奉濕婆的神廟,以七千多名勞力,前後共費時150年,整個工程以鏤空整塊山岩鑿成,修造過程中移走240萬噸岩石。神廟的裝飾雕刻鬼斧神工、壯麗豪華,代表作有《羅婆那搖撼凱拉薩山》、《闍陀優奮戰羅婆那》、《舞蹈的濕婆》等。第14窟稱'''羅婆那伽凱'''。第15窟稱'''德斯阿瓦特拉窟'''。
===耆那教石窟===
[[File:生育女神.jpg|left|thumb|180px|《生育女神》[http://www.pintek.com.tw/files/pintek_2/Product_Site_Classify_Images/44916/1373530584.jpg 來源網站]]]
[[File:耆那教 露天中庭.jpg|right|thumb|《耆那教 露天中庭》[http://www.pintek.com.tw/files/pintek_2/Product_Site_Classify_Images/44916/1373530148.jpg 來源網站]]]
第30窟稱'''秋達凱拉薩''',是仿製第16窟凱拉薩神廟的作品,雕刻缺乏前期的活力。
第32窟稱'''因陀羅瑟帕''',建築雕刻最為精美華麗,在雙層列柱大殿的壁龕中,雕刻有一尊高達17公尺的[[尼犍子]]石雕像,尼犍子即是耆那教創教始祖[[笩駄摩那]]的石雕,坐於蓮花台,蓮花台下有金剛座,為印度耆那教第22代祖阿利濕塔米內的作品。 「尼揵」(Nigantha)是古印度既已存在的一個宗派的名稱,加入此派並改良其學說後而成立耆那教。耆那(Jaina)意即是「勝者」或「修行圓滿者」。耆那教教徒自稱己派的教導為「勝者之教」。凡是能夠完成宗教修行的人,即是戰勝一切煩惱敵的勝者。佛教也同樣稱戰勝煩惱的人為勝者(耆那),佛教聖典也經常稱呼佛陀為勝者。其實「筏馱摩那」(Vardhamana)才是尼揵陀若提子的本名,巴利語Vardhamana意即「光榮者」。<ref name="中華佛學學報">{{cite news|url=http://www.chibs.edu.tw/ch_html/chbj/19/chbj1908.htm#div2.1| title = 當佛教遇見耆那教 | language=zh | date=2006 | publisher=中華佛學學報 | accessdate=2019-12-06 }}</ref> 另外兩位大教長——[[巴濕伐那陀]]和[[戈摩達希瓦爾]]的雕像是裸體像,腿臂上纏繞著藤蔓,長髮披肩,象徵著耆那教苦行不渝的精神。內部還有供奉著財神與生育女神,雕刻工藝更加的精美.相傳撫摸生育女神的胸部就能生育.手握3根陽具構圖誇張.
==地理==
埃洛拉石窟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距離[[孟買]]有400公里。
===交通===
埃洛拉石窟距離奧蘭加巴德市約27公里,可通過巴士和出租車輕鬆抵達。 在奧蘭加巴德有私人經營的計程車汽,來回山洞車資視車種而定,最低為1000盧比。 開車時程約一個小時左右到達山洞。 另有馬哈拉施特拉邦公路運輸公司(MSRTC)經營,帶導遊的旅遊巴士的選擇。早上從奧蘭加巴德的中央巴士站出發,並覆蓋路線上的其他景點。 <ref name=“yantra"/>
<!--
== 外部連結 ==
-->
==視頻==
{{#ev:youku|XMzgyOTk2NTExMg|460560| inline | 印度 马哈拉施特拉邦 埃洛拉石窟  | frame}}{{#evt:service=youtube|id= https://https://youtu.be/YrDNeib0LaU||dimensions=460560| inline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NHK關於遺產的視頻》}}
== 參考文獻 ==
[[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
[[Category:200 宗教總論]]
[[Category:220 佛教總論]]
[[Category:270 其他宗教]]
39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