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埃洛拉石窟

Scarlet讨论 | 贡献2019年12月7日 (六) 16:24的版本
埃洛拉石窟.jpg
原图链接

埃洛拉石窟英语:Ellora Caves)位于印度西部马哈拉施特拉邦重镇奥郎加巴德西北约25至30公里,公元5世纪至10世纪时期,也就是早期遮娄其王朝罗湿陀罗拘陀王朝时期的宗教建筑,从岩石中雕塑出来的一些庙和僧院。境内有34座的石窟,佛教石窟共12座,印度教石窟有17座,耆那教石窟有5座,全长约2公里。

埃洛拉以雕刻著称,呈现大乘佛教末期的特征。其中位于埃洛拉石窟群中段的第16窟凯拉萨神庙(Kailasa Temple),整座神庙都是凿空山崖峭壁的一面雕刻而成,堪称建筑艺术史上的绝色,可谓鬼斧神工。[1][2]里面的墙上都有许多跟印度教有关系的雕像,也有雄伟壮观的柱子,窗户,礼堂。考古学家认为这座庙是花了一百年盖完的。[3]

  •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埃洛拉石窟群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被誉为“印度岩凿神庙的顶峰”、“岩石的史诗”。[2]
  • 工程历时150年造就了这一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丰碑。
  • “世界第八大奇观”由一块石头雕刻成的神庙。

目录

佛教石窟

 
《维斯瓦卡玛洞穴》来源网站

埃洛拉的佛教石窟共12座,编号第1至12窟。形式上创作沿袭阿旃陀的支提窟和毗诃罗窟,属于修行僧人的房舍一般。第10窟是支提窟(也就是佛殿),其馀均系毗诃罗窟(僧舍)。但毗诃罗窟有时也混合了佛殿的味道,如第11窟就有明显佛殿的创作。一般而言,佛教石窟较印度教石窟朴实,但由于当时佛教已渐式微,不少佛教石窟已偏离了笈多时代的审美观,逐渐走向巴洛克式复杂华丽的迹象。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许多雕刻已呈现大乘佛教末期的特征,除通常采用一佛二胁侍的三尊形式雕像之外,还开始出现了众多的菩萨、女神和曼陀罗等早期密教图像,意味著佛教的衰落、解体与蜕变。 第5窟是最大的毗诃罗窟,是埃洛拉最大的毗诃罗窟,宽17.6米,长35.1米,由24根罗曼式柱头的列柱把长方形窟殿分为中殿和侧廊,侧壁共凿有20间小室。两排狭长的石凳纵贯中殿,表明该窟可能曾用作讲堂。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10窟是维什瓦卡尔马窟(Visvakarma),是埃洛拉唯一典型的支提窟外观近似僧院窟,称作维什瓦卡尔马(木匠)窟,因其窟顶肋拱仿照木桁雕造而得名。两壁雕出的石柱高约4米,柱顶横梁上刻有合土作施礼状那持花信女的雕像。窟内的舍利塔高约8米,直径约4米,四周遍雕面相庄重、脚踏莲花的佛像。正面约5米高的佛龛内有3米多高的佛陀坐像,两旁为恃莲花菩萨和密迹金刚菩萨侍平。正面双层,富丽堂皇,中间的阳台有一道长栏杆,上层的支提窗已从早期的马蹄形变为图案化的三叶形,窗口两旁上方各雕有3个1组的飞天相对飞舞。窟殿宽13.1米,纵深26.2米,长排列柱导向半圆形后殿,末端一座岩刻窣堵波的台基前倚坐著高约3.3米的笈多式佛陀雕像,胁侍菩萨与顶饰飞天组成了华丽的佛龛。[4]

第11窟称作兜德勒(2层),实为3层。各层均设佛龛,供奉一佛二胁侍菩萨。

第12窟称作丁德勒(3层),是支提、毗诃罗混合窟。窟殿由24根列柱支撑,后壁雕满了长排菩萨,主龛佛像的胁侍为蛇神那伽。第2层上有一道长廊,4柱的前室和16柱大殿,犹如一座佛教的万神殿,雕刻著成排的众佛、菩萨、多罗女神等群像,构成了早期密教曼陀罗图像。 [5]

印度教石窟

 
《印度古老的凯拉萨神庙》
来源网站

埃洛拉的印度教石窟共有17座,编号为第13至29窟。 第16窟凯拉萨神庙,石窟高达33米,长50米,建于公元8世纪晚期,是埃洛拉石窟中最重要的一处,代表印度岩凿神庙的颠峰之作,堪称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一处丰碑。它被认为是印度最引人注目的洞穴寺庙之一,因为它的整个石窟都是由单块岩石开挖出来的,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块岩石开挖,洞窟全部采用人工雕刻,没有任何其他材料。而且还有一个令人惊诧的事实是它与其他寺庙结构截然不同的是,雕刻师和建筑师们均以屋顶为基准从上往下开始雕刻和建造的,这意味著的雕刻不能出一丝一毫的差错,而即使是在现代,也很难有如此高超的技艺,更何况是在1000多年以前,它所呈现出来的是天人合一的完美技艺,是建筑艺术史上的上乘之作。[6]

凯拉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的一座神山,传说是湿婆隐居的地方。凯拉萨神庙相传是古印度罗湿陀罗拘陀国王克利希那一世(Rashtrakuta king Krishna I)为纪念战争胜利,命令须弥山敕建了这座祀奉湿婆的神庙,以七千多名劳力,前后共费时150年,整个工程以镂空整块山岩凿成,修造过程中移走240万吨岩石。神庙的装饰雕刻鬼斧神工、壮丽豪华,代表作有《罗婆那摇撼凯拉萨山》、《阇陀优奋战罗婆那》、《舞蹈的湿婆》等。第14窟称罗婆那伽凯。第15窟称德斯阿瓦特拉窟

耆那教石窟

 
《生育女神》来源网站
 
《耆那教 露天中庭》
来源网站

埃洛拉的耆那教石窟共有5座,编号第30至34窟,建于9世纪至13世纪。形式上仿印度教石窟,但规模不如其宏伟壮丽。

第30窟称秋达凯拉萨,是仿制第16窟凯拉萨神庙的作品,雕刻缺乏前期的活力。

第32窟称因陀罗瑟帕,建筑雕刻最为精美华丽,在双层列柱大殿的壁龛中,雕刻有一尊高达17公尺的尼犍子石雕像,尼犍子即是耆那教创教始祖笩駄摩那的石雕,坐于莲花台,莲花台下有金刚座,为印度耆那教第22代祖阿利湿塔米内的作品。另外两位大教长——巴湿伐那陀戈摩达希瓦尔的雕像是裸体像,腿臂上缠绕著藤蔓,长发披肩,象征著耆那教苦行不渝的精神。 内部还有供奉著财神与生育女神,雕刻工艺更加的精美.相传抚摸生育女神的胸部就能生育.手握3根阳具构图夸张.

外部连结

视频

印度 马哈拉施特拉邦 埃洛拉石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NHK关于遗产的视频》

参考文献

  1. 埃洛拉石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83 [2019-01-01] (中文). 
  2. 2.0 2.1 印度埃洛拉石窟全球最匪夷所思建筑奇迹. 每日头条. 2016-06-29 [2019-12-05] (中文). 
  3. 去印度旅行:从岩石中雕塑出来的庙. 2014-07-10 [2019-12-05] (中文). 
  4. 印度世界文化遗产大全(一). 每日头条. 2017-11-10 [2019-12-06] (中文). 
  5. 埃洛拉石窟. 上座部佛教百科. 2011-12-30 [2019-12-06] (中文). 
  6. 世界唯一从上往下建造的建筑. 每日头条. 2017-11-10 [2019-12-06]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