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经营的毛竹林结构优化技术应用案例
![]() |
基于生态经营的毛竹林结构优化技术应用案例传统经营措施大多以最大化经济效益为目标,忽视了竹林生态系统结构的保持及功能的发挥,部分长期单一经营毛竹林地退化,影响了毛竹林的可持续经营。生态经营技术于2016年在福建永安和四川长宁建立示范林,其中在四川省长宁县梅硐镇建立示范林33 hm2,示范林所在区域年均气温18.3℃,最低平均气温8.2℃,最高平均气温27.3℃;年均降雨量可达1104.2mm,年均蒸发量1102.3mm,降雨集中于6~9月,年均空气相对湿度达83%,无霜期达354d以上,日照时数1148h,属典型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土壤为黄壤,下层土壤紧实,示范林建立前竹林立竹密度3750-4350株·hm2,主要表现为老龄竹比例过高,如IV度、V度、VI度毛竹有较大比例,而新竹生长比例较小;在福建省永安市天宝岩自然保护区示范林建设21.33公顷,示范林所在区域属于戴云山余脉,中低山地貌,平均气温23℃,最低温-11℃,最高温40℃,无霜期290d左右,平均降水量2000 mm,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1]型,土壤为红壤,在III类立地建立示范林面积6.66公顷,II类立地以上建立示范林面积14.67公顷,主要表现为立竹密度较大,砍伐周期较短,5年生毛竹(III度竹)开始采伐作业,示范林主要进行了立竹密度的调整。按照技术要点对竹林结构进行了调整,使得竹林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又具有较强的自肥能力,提高竹林可持续经营能力。
二、主要解决的问题
该技术主要通过调整毛竹林密度、年龄结构和树种组成来提升毛竹林生产力和生态功能,达到毛竹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的经营目标,解决了施肥、垦复等林地扰动较大的经营措施对土壤系统的干扰,降低了土壤碳的排放风险和化肥对土壤的污染风险。同时,较大幅度的降低了竹林经营的成本,提升了竹林的经济收益。
三、技术要点
1立竹密度调整
对不同留养母竹密度毛竹林的出笋、生物量、林地质量及水土保持功能进行了研究,发现2200-2600株•hm-2毛竹林的生产力及生态功能综合指数高于其他林分。
2年龄结构调整
年龄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对新生竹的调整,通过保留适宜比例的新生竹,达到调节林分结构的目标。建立了生物量增长率与1年生竹比例的模型:Y=0.0149X2+1.3845X+21.612 (R2=0.7456,p<0.01),留养1度竹所占比例在18%-25%之间,毛竹林具有较大的生物量增长率。
3混交结构调整
混交林具有较高的生物量,混交比例对林分生物量有重要的影响,毛竹在林分所占比例0.8-1.0之间,毛竹林具有较大的生物量储量[2]。
四、应用成效
本技术根据立地条件,以尽量少的干扰达到提高毛竹林生产力并使竹林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在福建永安和四川长宁建立示范林50多公顷,胸径平均增长20.65%,出笋率提高了75.78%,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同时有效增加林农收入,社会效益明显。
五、适用范围
该技术适于在我国南方主要毛竹产区进行推广应用,具有操作简便、效果优良的特点。
参考文献
- 跳转 ↑ 什么是季风气候 ,搜狐,2018-11-09
- 跳转 ↑ 【竹业科普】植物家族之竹类植物大鉴赏,搜狐,2023-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