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塔吉克族鹰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塔吉克族鹰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民间传统舞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塔吉克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则分布在该县以东的莎车、叶城、泽普等县。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民族精神逐渐形成了塔吉克民族特殊的审美追求。他们视鹰为强者、英雄,在民间广布有关鹰的民歌和传说,甚至连舞蹈的起源都与鹰的习性、动态联系在一起,于是形成了"鹰舞"。 塔吉克族舞蹈特色的形成和伴奏乐器及其特有的演奏方法分不开,鹰笛、手鼓、拉巴甫(热瓦甫)、布兰孜库姆、塔吉克式艾捷克都是其广泛使用的民间乐器。塔吉克族鹰舞主要形式有"恰甫苏孜"、"买力斯"、"拉泼依"等。

2006年5月20日,塔吉克族鹰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41。 历史渊源 塔吉克族语言属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中国境内的塔吉克族主要居住在帕米尔东部的色勒库尔地区,又称"色勒库尔塔吉克"(也有少量"瓦罕"塔吉克)。这里的人把鹰看作英雄的象征,传说中舞蹈的起源也与鹰联系在一起据说,有位牧羊老人叫多斯提克,在放牧时,非常美幕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鹰,同时对鹰俯冲时发出的"咻--"的声音感到奇异。一次他偶然拾到鹰的翅骨,将它做成鹰笛后吹出了美妙的声音。于是他展开双臂,像鹰一样地盘旋起舞,舞蹈便逐渐传播开来。

折叠编辑本段舞蹈特色 折叠主角 塔吉克族鹰舞的主角是男子,男子舞姿俊健、纯朴、粗犷 双人鹰舞多在喜庆佳节或家庭晚会中表演、跳舞时,大家用坐或半嗣坐,男女相邀,成双而舞;有时若干对舞伴一起表演,形成集体舞在柯尔克孜族举行盛大的赛马、叼羊活动时,多支鹰笛和多面手鼓组成乐队,吹奏《叼羊曲》、敲响"瓦拉瓦拉赫克"鼓,为参赛的骑手呐喊助阵。

折叠风格 塔吉克族鹰舞的风格受生存环境的影响。山民生活在高原,日照强烈,氧气稀薄,行动不能过度急促,需要不断缓冲,从而形成了深呼慢吸的呼吸规律;又由于经常穿着软帮平底高靴在山路、草坪行走,膝部比较松弛、微屈,脚腕灵活、脚掌平稳。所以在舞蹈中舞者膝部也习惯地保持微屈、步法沉稳有力,动作柔韧而富有弹性。

折叠基本造型 塔吉克族鹰舞的基本造型是模拟山鹰:舞者或拧腰躬身,双臂后举,恍若雄鹰凌空翱翔或轻舞双臂,移步回首,如同机警的山鹰巡游在山间谷地;或双脚跺步,点头颌首比拟山鹰快活地嬉戏;或昂首挺胸,收臂按掌,同时踏步后转,酷似山鹰纵身飞向蓝天。

折叠风格类型 由于居住地域的差异,塔吉克族鹰舞主要可分为两大风格类型:一是"瓦恰谷地的鹰舞",一是" 塔什库尔f谷地的鹰舞"。"瓦恰谷地的鹰舞"与玛尔洋谷地、热斯坎木谷地的鹰舞比较相近,同以柔美抒情、刚柔相济为特点。舞蹈在造型姿态、韵味,气质情态等方面都以舒缓细腻、轻柔流畅的个性自成一体。该舞也以男性表演为主,舞者的肢体线条以自然弯曲、柔和流畅为主要特点,表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虽然音乐节奏是七拍,但韵律较为平稳、舒缓和安详。舞者两臂的线条也极为柔美。小臂和手腕十分柔软,那翻腕、压腕.挑腕等动态也格外柔和,手指造型甚至出现"凤头式"手姿。富于抒情的两臂,或掏手插肩,或曲肘翻腕,或轻舒两臂,翔舞翩翩;舞步多用移步、碎步,强调膝部的弹性。

与前者有别,"塔什库尔干谷地的鹰舞"追求肢体线条的坚定和力度。男舞者含胸缩肩,收腹屈膝,躯干部的肢体线条星现前后变曲的阶梯形,恰似那站立的雄鹰自然收缩的形体姿态。一如山鹰似的阶梯式曲线,使舞蹈造型显得遒劲粗犷,稳沉厚重。女舞者肢体线条自然流畅,动作柔和舒展,步法轻盈自如。相比较而言,女性舞蹈动态缺少变化,显得重复单调。男性舞蹈则变化多端、个性突出,是该舞的代表。舞者手臂姿态变化丰富,两臂向旁平展的姿态较为常见。该舞的舞步多采用单步、蹉步、跺步、垫步、移步、踏步、碎步等。"单步"和"蹉步"运用较多。单步平稳舒缓,简单朴实;蹉步节律明快,力度性强,起伏变化大,利用快与慢的节奏对比,在平缓的舞步间骤然顿蹉,踏地为节,雄健有力。同时又强调膝盖的韧性,表现出刚柔相济、清脆畅达的节奏韵味。

折叠演奏方法 塔吉克族舞蹈特色的形成和伴奏乐器及其特有的演奏方法分不开,鹰笛、手鼓、拉巴甫(热瓦甫)、布兰孜库姆、塔吉克式艾捷克都是其广泛使用的民间乐器。其中鹰笛是塔吉克族最典型的乐器,吹奏技法繁难,但音调别致、美妙。鹰笛是用鹰的翅骨做成的,只由三孔,也称"三孔骨笛",塔吉克语称"斯特洪诺依"。"斯特洪"为骨的意思,"诺依"是笛子的意思。

笛长约25厘米到26厘米左右,整个鹰笛稍有弯曲,吹的一头直径稍大,约有1.5厘米左右,有孔的一头直径较小,约有1厘米左右。鹰笛的曲调有固定的曲目,如在婚礼和喜庆的时候吹"恰甫苏孜"、"泰温"、"吉格伦"、"黑吾力"、"巴拿纳马克"、"热布让克"等曲调;在叼羊时吹"腾巴克苏孜"、"瓦拉瓦拉科克"等曲调;在思念家乡和情人时吹"法拉克"曲调;在大同乡的塔吉克人给年轻人和有威望的人送葬时,吹奏"塔里肯"的曲调。除了在吹思念的曲调时是一人,不用手鼓伴奏外,在演奏其他曲目时都是两人,并由两名妇女敲一个手鼓,这种手鼓比一般的手鼓要大,用不同的鼓点伴奏。

曲调可分为5/8拍(买里斯苏孜);6/8拍(文里文拉力克苏孜);7/8拍(恰甫苏孜),音调多为半音,两人合奏时吹出一个整音,鱼咬尾式的吹奏,难度较大,都以C调为主。鹰笛虽然只有三孔,但可吹出7个的音节。鹰笛是塔吉克民族独有的乐器,其声音清脆宏亮,十分动听。手鼓是塔吉克族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演奏时由两名妇女敲打一面手鼓,奏出多种鼓点,这在其他民族中是罕见的。鼓点有固定的套路与名称,如"阿路卡托曼"等,每套都能奏出复杂多变的艺术效果。在盛大的赛马、叼羊活动中,多支鹰笛吹奏《叼羊曲》、多名妇女同时击奏多面手鼓敲奏"瓦拉瓦拉赫克",令骑手和马都兴奋不已。

折叠主要形式 塔吉克族鹰舞的主要形式有"恰甫苏孜"、"买力斯"、"拉泼依"等。

"恰甫苏孜"在塔吉克语中意为:"快速、熟练",它既指节奏,又是即兴表演并带有竞技性的舞蹈形式,代表了塔吉克族舞蹈特有的风格。其表演以双人对舞为主,形式活泼,舞者可自由进退,两三组同舞,亦可男女同舞。表演时多由一名男子邀请另一男子同舞,两人徐展双臂,沿场地边缘缓缓前进,如双鹰盘旋翱翔;随后节奏转快,两人互相追逐嬉戏,忽而肩背近贴侧目相视,快步行走,又蓦地分开跃起,如鹰起隼落,由低到高拧身旋转,扶摇直上,最后舞蹈在竞技旋转中结束。这些动态表现,显然是西域乐舞"胡旋舞"、"胡腾舞"技艺的遗存与升华。

"买力斯"意为"特定节拍",是以民乐伴奏或民歌伴唱为主的自娱性舞蹈,也常用来表演传统的故事性民歌,它以原地连续旋转为特色,妇女尤其喜欢。

"拉泼依"是家庭内只用一个热瓦甫伴奏的特定舞蹈形式,有时也在室外进行,其伴奏多用恰甫苏孜的曲调,伴奏者还可以边演奏边舞,舞蹈动作自由、轻快,技艺高的演奏者可把热瓦甫放置在肩上弹奏起舞,这可能是西域乐舞风习的遗存。

折叠编辑本段传承保护 折叠传承价值 塔吉克族鹰舞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宝贵资源。这一传统体育活动已成为塔吉克族人民在节日活动、劳动之余必不可少的健身形式,是广大塔吉克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活在这里世代的塔吉克族人民有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折叠传承人物 买热木汗·阿地力,女,塔吉克族,1953年生,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塔吉克族鹰舞代表性传承人。买热木汗·阿地力生长在鹰舞艺人之家,从小跟随父亲阿地力·库孜巴义学习鹰舞。她熟悉鹰舞的表演形式与表演技巧,充分掌握了民间鹰舞的各种跳法,熟知鹰舞的各种曲调,还擅长手鼓和多种塔吉克民间乐器。

库尔班·托合塔什,男,塔吉克族,1931年生,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塔吉克族鹰舞代表性传承人。库尔班·托合塔什继承了其父的塔吉克族鹰舞和吹奏鹰笛的技巧,全面掌握了鹰舞等各种塔吉克民间舞蹈,是塔吉克族公认的优秀民间歌舞艺人。他跳的鹰舞动作优美,既能独舞也能与他人对舞,也可边唱边跳,体现了鹰舞的古老风格。他还擅长吹鹰笛、敲手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