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壮族师公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壮族师公舞
来自新浪博客的图片
壮族师公舞

中文名称 :壮族师公舞

申报日期 :2008年

遗产编号 :78

所属性质 :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壮族师公舞壮族梅山教派的民间祭祀舞蹈,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师公舞历史悠久,舞蹈语汇比较丰富民族特色浓郁,2008年正式申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介

壮族师公舞是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邕宁、都安、马山、上林、贵县、武宣、来宾、象州、宜山、河池、环江、柳江等县的一种属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 。壮族师公舞历史悠久,舞蹈语汇比较丰富,民族特色浓郁,是壮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源

关于壮族师公舞起源,民间艺人有些不同的说法。一说源于周代,其唱本中确有"周朝唱师传下来"、"三元三圣号真君,周兴幽厉作谏臣,辞职参师为正教,究竟五行秘密文"等唱词;一说源于黄帝时代,说黄帝就是运用梅山教密文战胜蚩尤的;又传唐、葛、周为皇帝母亲击鼓舞蹈,驱邪治病,皇帝封其为三元,遂"三元教"广为流传;又一说源于汉代,诸葛亮南征十洞蛮王时,有梅山教徒随征,后流落于十万大山传教,由此出现师公。以上种种,均属口头传说,没有可靠的文字依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师公舞"起源甚古。与岭南 (广东、广西古称岭南)古代巫舞、傩舞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壮族师公舞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傩舞的表演形式,至唐、宋后,由于道、佛二教相继传入广西,又触到了道教的影响,师公艺人为了招徕观众,还大量吸取了民间的传统文艺、体育形式,逐步演变成为一种半宗教性、半文艺性的独特的表演形式了。

神灵面具傩文化

傩是中国远古时期全体成员参加的驱疫逐邪的巫术祭祀活动,从广义上讲,傩是中国各民族先民共生的文化现象。在祭祀活动中,师公们都要戴着象征各种神灵的面具进行表演,于是,经过长久的演变,神灵的面具也成了傩文化的一部分。1983年柳江县里雍新安古墓出土了东汉时期的滑石人面具——巫祭石具,属于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傩面具。柳江乐山师公舞表演时必戴面具。覃祖大给我们展示了他父辈们留下的36个面具,有和善的,有狰狞的,有滑稽的,表情各异,根据表演的需要配带不同的面具。这36个面具,其在制作时,由师公老艺人用木头刻好模子,再用砂纸一层层糊上去,待风干后脱模,然后再根据人物的外形特征进行着色。师公在祭仪中均戴面具扮神起舞,身穿树叶、八卦道袍,手执朝板、宝剑、日、月、铜铃等道具,祭仪都由掌坛师公主持。坛台上置一“神台”,上列诸神面具和香烛供品。后面挂三元祖师等神像。右置师公扮神法器、衣物。左为师公鼓乐手座位。坛台四角及中央插五杆绘有龙、凤、虎图案的彩旗,代表赵、邓、马、关、辛五雷兵马镇坛,坛台左右各立招魂镇疠大幡。设坛安师后,祭祀活动正式开始。掌坛师公手执简木、令牌、铃刀、令旗等法器,口念咒语,行罡步斗,请各神圣、师圣到坛作主,作种种法事后便在坛前跳师公舞。“唱神必跳,跳神必戴相”。“相”即面具。师公每请一神,即戴该神面具扮神作舞,并唱颂一番该神的功德。到最后一天,进行驱瘟仪式。师公戴面具,舞纸扎瘟船,逐村逐户“殓瘟”,最后把装满“瘟疫”的船送下‘河海“。壮族师公舞面具,实即师公神灵系统中诸神的面相。因各神灵的出身、经历、功德不同,性格各异,其面具的造型、色彩也就各具风格特色。[1]

艺术特点

由于壮族人民聚居的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各地壮族师公舞的表演形式、风格特点和演唱内容也各不相同。流传于武鸣、河池、上林、象州县的壮族师公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风格

一般师公舞的风格古朴淳厚,动作沉稳健壮,其基本要求是:"马"要矮(艺人称前点步、蹲裆步、正步蹲为马步、要求马步蹲得越矮越好)、身要摆,胯要扭、膝要颤。舞蹈时,经常在一个强烈的鼓点上突然吐气屈膝,身体随之反复摆动,腿部动作丰富多样,既有特点,又富于韵味。

伴奏

壮族师公舞一般都用蜂鼓、扁鼓、锣、镲等打击乐器伴奏,其中蜂鼓起主导作用,蜂鼓因形似黄蜂而得名,鼓身用陶土烧成,内空,一头大,一头小,均蒙以羊皮,小的一头用棍击打,鼓声清脆悦耳,另一端以手拍击,鼓声浑厚深沉,双手交替击打,变化多端。

娱乐性

壮族师公舞虽源于古代巫舞,依附于一定的祭祀仪式,但由于长期流传在民间,与各种民间文艺形式互为影响,互相吸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加强了娱人成分,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娱乐性。建国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指引下,大批师公艺人和业余舞蹈工作者,将师公舞从宗教、迷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去芜存菁,推陈出新,运用师公舞的语汇,改编、创造了《横鼓舞》、《蜂鼓舞》、《新风赞》、《朝阳舞》等节目分别参加了全区或全国会演获得好评。[2]

视频

八桂非遗传录,壮族师公舞,来源于殷商时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