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壮语

增加 15 位元組, 1 年前
Young Main 已移動頁面 橋语 覆蓋重新導向頁面至 壮语,未留重新導向頁面:回退
秦统一岭南以后,秦王朝推行“书同文”政策,加上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壮族人开始读汉书,识汉字,讲汉话,用汉姓。而原有的古骆越文字也逐步退出了壮族的视野,被汉字所取代,成为了一种死文字,仅仅保留了“本源字”一个模糊的记忆。后来岭南地区的越人(壮族先民)逐步接受了汉字和汉文化,但是有独自语言的壮族先人,始终谋求创制和自己语言相适应的文字。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壮族先民又吸取并仿造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格,创造出“sawndip”。这就是史籍所称的“土俗字”,又叫“方块土俗字”或“方块壮字”。这种文字有的是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有些是创造的类象形字。这种文字一方面迎合了“书同文”的政策,使记录壮语的文字有了汉字的形态得以保存和流传,另一方面,也是极少数古骆越文字发展的方向。古壮字产生的年代,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开始。最早发现的古壮字是上林县的两块唐碑《澄洲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智城碑》,这两块唐碑分别使用了古壮字。当时出现的古壮字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由于各地的字形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笔划过繁,书写不易,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没有为行政公文和正规教育所采用(当然这也和壮族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政权国家有关)。
=='''评价'''==
古壮文又称(方块壮字),古壮文是借助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进行再创造,将两个汉字组合而成。古壮文产生的年代,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初开始,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古壮文使用面不广,仅部分壮族老人、巫师、艺人等使用,他们主要用于记事,书写经书,编写剧本和山歌等。"古壮字"这一概念的确认,既反映了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字的历史存在及作用。现经初步搜集整理,已将流传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壮字字典》出版。同时也表明壮族的语言文字历史悠久壮语与贵州的布依语、海南的临高话、越南的岱依语和侬语基本相似大同小异,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分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又各分几个土语)。北部方言分布很广,使用人数占壮族人口的70%,北部方言无送气辅音,南部方言有送气辅音。壮语除单纯辅音还有腭化、唇化辅音;有 6个元音韵母和9个韵尾。单元音韵母都是长元音,带韵尾时有长短元音的对立。有6个舒声调和2个促声调,促音调往往又因元音长短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调值。壮语没有词形变化。<ref>[https://zhuanlannew.zhihuqq.com/pomn/171756902 20211106/20211106A084TI00.html 壮语]搜狗</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4,01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