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夏过半个城(石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夏过半个城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夏过半个城》中国当代作家石颢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夏过半个城

半个城村最令我忘不了的,是现代苹果示范园。打七年前起,取代村地里轮番倒茬长小麦、玉米和冬油菜,又肩扛富民强村历史担当的苹果树们,在这绿树阴阴又欢欢乐乐的夏里,像列兵般的以勃发亢奋激情,冲来宾宣告着自己不辱使命的顽强与执着。这是我漫步初夏犹如公园似的半个城村,所遇的欣慰与光阴静好。

我在塬地苹果园间的生产观光路信步,周遭的树们,就体形而言,冠不及老品种的阔,个儿倒比老品种的高。它们的个儿,照本族里族员来讲,该属族里的“姚明”了。身子笔直,枝条招阳的“姚明”们,都摆玉树临风的新潮派头。举目四望,它们的枝条,皆无叶儿,惟满冠繁花在炫美。蝴蝶、蜜蜂、金蟠牛,缠了花枝唱恋歌。穿红着绿披麻的鸟儿,或飞啄枝间的牛牛,花朵朵下的蠕动的虫虫,或站树间固定水肥一体化输送管的水泥杆梢,或盘旋树巅,各自过各自的幸福日子。疏苹果花的乡亲,无心欣赏它们,只心摘除多余的花朵,使树们“优生优育”。来自城里的赏花游人,匆忙着举手机拍将在朋友圈里晒的视频……

半个城村,因村里的城于清代的一次地震中坍塌一半而得村名,是甘肃省庆阳市的一个塬边咀梢山村,也是一个省定贫困村。“百万雄师过大江”浩荡的脱贫攻坚战打响,驻村帮扶工作队头头,牵手村两委会脑脑,研讨来,研讨去,研讨的落果是,走好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开发两步棋,幸福日子的花朵必妍半个城村。

这阵儿,额宽、眉浓、眼大、嘴巴方的果业公司高经理,开越野车送中午饭送到园边的水泥路旁。他吼秦腔戏般吆喝疏花乡亲开饭。饭是10里外街上饭馆里做盒装炒面,水是瓶装竽沟山泉水。蔬花、蔬果、下果(塬梁乡人管摘果叫下果)活儿,专门机器,尚没上世,全靠人工,像从前抢黄田的时不等人。零时雇村里农民工干这类活儿的日子里,公司怕耽搁时间,免费管农民工一顿午餐,每天工钱也比平时管园多20元。一个农民工,干一个全日,挣120元。

白皑皑的苹果花,红艳艳的海棠花,不管不顾的竟妍开放。站于路沟红叶枫枝头候着打扫人们饭罢“战场”的鸟儿,静眼眼望着圪蹴路旁树荫里吃饭的男人女人。三个一堆,五个一团吃饭的男人女人,没一个细嚼慢咽的,都像抡欢手疏花般的抡着筷头,香香的大口大口的往嘴里刨混着荤素菜丝条片的炒面条。他们的嚼咽声,都响着吧唧吧唧的明快声,使我联想到了夏日草木生长的波澜壮阔的鼎盛,塬梁的绿意流淌的泛滥和生机的盎然。

他是位脸膛黑瘦,两鬓灰白,看上去六十挂些年纪的村人。我轻声问抡欢筷头往嘴里刨饭菜的他:“你老哥是果园里的长期工还是零时工?他嚼咽尽嘴里的最末一口饭菜,从脚边不远处的盒里抽两张餐巾纸,抹净粘于黑白胡茬的红绿白饭菜渣,笑言:“长期工,带班的。”“公司一年付你多工资?”“42000元。”

7年前,半个城村借助精准扶贫产业项目,招进村的现代果业公司,在村里乡亲有偿流转的近2000亩塬地和山地里,建的这现代千亩优质苹果生产园,乡亲们不独圆了“家里的土地挣租金、入股的精准扶贫资金挣红利、家门口挣工钱”的家里三路来钱脱贫致富梦,也把人活的有了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站在激进火热的乡土上,用心感受这革故鼎新时代的凤凰涅槃式的巨变。这些农民工中原来散居塬畔沟边崖庄院土窑的,如今既有了宽敞明亮砖瓦房四合院的漂亮新居,又有了稳定的来钱新路,他们的吃饭,能不像睡眠一样的甜香!

清癯脸上满是足足的奔前心劲信心的村支书孙平,带我进了一户前年就脱贫出列人家的客厅。搭眼观瞻,铝合金门窗,落地窗帘,壁灯吊灯全配的客厅,宽敞整洁清爽。城里居民有的时尚的沙发、茶几、电脑、电视类现代家具,应有尽有。饮水机款式,都是流行的海尔。养于防滑地板砖上大小瓷盆里的红的、白的、粉的花,一团团,一丛丛,一簇簇,不管有没有人欣赏的,自顾自地灿烂着往室内散放着独特的香气。厨房、餐厅、洗手间、卧室、库房,无不宽展,无不整洁,犹如院中袖珍花园里盛开的月季花,院门外鹅黄嫩绿叶儿的金银花,令我心潮起伏。个头中等偏高,背微驼的主人说,他大儿子靠扶贫贷款开上了装载机,揽的活儿,排着队干。二儿子在深圳打工,女儿在省城上大学。他和老伴在村里羊场当饲养员,一月两人拿6000元工资。他还乐呵呵地说,他们家今个儿的日子,放在50年前,再想都想不着。

摊三日光阴,逐个走访过驻村帮扶工作队干部、村干部。我深深体味得,从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落村,到苹果、草畜、劳务产业的富花璀璨,这其中一个接一个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解决的背后,站立的是各级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是矢志奋斗的党员干部,是雨不动、常绿常青般特色富民强村产业,是永不停歇的似长流水自来水、动力电、互联网流量,是窗明几净的安全屋……这一个接一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催开的致富花的背后,是重要思想的根本遵循,是“军令状”下的科学谋划,是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的扎实功夫,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真务实的硬棒工作作风,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毅然决然,是尽锐出战的奋勇当先,是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钢铁意志。[1]

作者简介

石颢,男,汉,出生于1962年,甘肃省宁县新庄镇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