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外周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外周血是除骨髓之外的血液,臨床上常用一些方法把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釋放到血液中,再從血液中提取分離得到造血幹細胞,我們把這樣得到的幹細胞稱為外周血幹細胞 ,在二十一世紀初人類開始的生命方舟計劃中首次提出外周血這一新概念。[1]

培養基配製

配製用水 培養基的大部分是水,所以水的質量直接影響培養基的質量。按Waymouth標準,水的電阻應為200萬歐姆,一般實驗室里以玻璃蒸餾器製備的

雙蒸水三蒸水可以符合使用條件。

培養基 培養基有天然、人工兩種。一般實驗室使用的是RPMI-1640粉末培養基,以雙蒸或三蒸水配製。NaHCO3(或HCl)調pH至7.2~7.4,若pH值超

過7.6或遠低於6.8,則大多數細胞不能生長。RPMI-1640不耐高壓滅菌,使用前需經滅菌0.22μm孔徑濾膜濾過處理。

血清 培養中常使用小牛血清(或胎牛血清)。血清亦不能高壓滅菌,無菌的小牛血清需在56℃水浴30分鐘滅活補體,置4℃冰箱存放待用。配製時含量視培養細胞種類、時間而定,一般用10—15%。由於血清成分複雜、條件不易控制,可選用無血清培養基。

抗菌素 為防止培養時期細菌的污染,可在培養基中添加適當抗菌素,一般用量與組織細胞培養相同:卡那黴素100單位/毫升,或雙抗--青黴素100單位/

毫升,鏈黴素100微克/毫升。

植物血凝素 非增殖期的細胞不能製備染色體,如人外周血淋巴細胞,但在離體培養過程中,在PHA的作用下,可被刺激轉化為淋巴母細胞而進入有絲分裂。

經實驗測定其分裂高峰分別於培養後44—48小時和68—72小時。

PHA有粘多糖,蛋白質兩種重要成分。粘多糖促使有絲分裂,蛋白質起凝集作用。PHA激活的細胞數隨其濃度而增加,直至全部免疫活性細胞均

被激活為止,但PHA濃度過高會引起凝集,一般採用4%濃度為好。[2]

基本介紹

[英] peripheral blood

正常人外周血中一般看不見幼稚的幹細胞的,只存在有極少量的造血幹細胞,其含量為0.01%左右。如果幼稚細胞的比例大幅增加,有可能是類白血病。正因為存在0.01%的造血幹細胞,可利用細胞分離的技術(血細胞自動分離機),將外周血中含有造血幹細胞的單個核細胞進行分離保存,重複數次達一定細胞數量後,回輸給患者以之代替骨髓而進行的幹細胞移植,稱為外周血幹細胞移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