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外部均衡

         
 外部均衡

 

 

 

目录

中文名

外部均衡

目录

简介

用料

做法

简介

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衡量一国对所有其他国家的交易支付。如果其 货币的流入大于流出, 国际收支是正值。此类交易产生于 经常项目, 金融账户或者 资本项目。外部均衡被视作一国相关价值的另一个 经济指标,包括 贸易余额, 境外投资和外方投资。

用料

外部均衡的调节机制与政策效应分析

当一国国际 收入等于国际支出时,称为 国际收支平衡一国 国际收支的状况主要取决于该国进 出口贸易和 资本流入流出状况。 当一国 国际收支处于不平衡状态时, 市场机制可以进行某种程度的调节,但这种调节的力度有限,特别是在 固定汇率制度下。 政府作为 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在很多情况下要实施不同的 宏观经济政策以弥补市场对 国际收支平衡调节力度的不足。但是在不同的 汇率制度下,其所实施的不同的 宏观经济政策收到的效果也不同。下面分别分析在 浮动汇率制度和 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 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机制与政策效应。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机制与政策效应

在 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汇率是随着市场变化自动调节的,因此,无论 国际收支是处在 顺差还是 逆差状态,市场机制都会自动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由 曲线LM和曲线ISo的交点Eo决定了初始的 均衡产出为Yo, 均衡利率为io。均衡点位于 国际收支平衡曲线BP的左上方,说明出现 国际收支顺差。

在 浮动汇率的情况下,如果 国际收支是顺差, 本币 价格(即 汇率)就会提高。 本币 价格提高,又会引起 出口减少进口增多,ISo 曲线会向左移。由于这一点, 经常项目这一块的 顺差会减少或 逆差增加。要实现 国际收支均衡,就要使 资本项目中的 外资流入增加,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提高国内利率水平,这样BPo 曲线不断上移。当 顺差不断缩小时,均衡点和BP 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不断接近直到最后这一距离消失。这时新的均衡点出现,亦即是IS1、LM、BP1三条 曲线交于E1。在这一点上, 货币和产品市场以及 国际收支实现均衡。均衡点Eo处于 国际收支平衡曲线BPo的右下方,这表明该国 经济出现了 国际收支逆差

国际收支逆差会使 汇率下降,从而 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状况改善,IS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出口增加, 顺差增加或逆差减少。由此,达到 国际收支平衡的利率水平会下降,BPo向右下方移动。 曲线移动使均衡点靠近 国际收支均衡曲线。这个过程继续进行下去,ISo 曲线移至IS1,BPo曲线移至BP1, 国际收支平衡实现,新的均衡产生,新的均衡点为E1。

在 浮动汇率制度下, 市场机制发挥着自身的正面作用,有效地进行着自动调节,使 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又使 国际收支不断保持平衡。但在有些情况下,如 经济过冷或过热, 政府也会运用 宏观经济政策来加以主动调节,以使 国民经济按合理的速度发展。 政府采取的主要政策有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这两种政策的作用过程,都会引起 利率的变动,从而使得BPo 曲线产生上下移动,其作用的效果要比 封闭经济中的情况复杂一些。如果设定 政府无论是采取 财政政策还是 货币政策,都是为了使 国民经济进一步增长,那么,在 浮动汇率下,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呈现的效果则大相径庭。[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