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多欲为苦,知足为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多欲为苦,知足为乐
图片来自六图网

多欲为苦,知足为乐,不满足的人,便是像这样日子在功名赋有永无满足的希望里,苦烦恼恼过了名贵的人生。《佛遗教经》说:“不满足者,虽富而贫,满足之人,虽贫而富。”当然也

原文

 一、多欲为苦

  众生在三界六道里轮回,存亡死生,受著无量的苦迫,这都是由贪欲而导致的,故多欲为存亡的根柢。苏东坡说:“人之所欲无量,而物之能够足吾欲者有尽。”《出曜经》说:“天雨七宝,犹欲无厌,乐少苦多,觉之为贤。”科技进步,物质文明并不能令人少欲满足,希望多了,苦天然也就多了。所以,《佛遗教经》说:“多欲之人,多求利故,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二、知足为乐

  满足,谓对既得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为守道之根柢。人世的罪恶,人生的祸殃,都是由于心无厌足而来。《萨遮尼犍子经》说:“贪人多堆集,得不生厌足,无明倒置心,常念侵损他,现在多怨憎,舍身堕恶道,是故有智者,应当念满足。”所以,佛教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取得多少,而是对于现已具有的能珍惜几分。《出曜经》上说:“满足榜首富。”能满足感恩的人才是人世上最赋有的人。能够满足,不忮不求,便是至上的夸姣。“勿羡别人富,勿悲自个穷,满足心常乐,无求品自高”便是这个道理。

  三、知足者的世界

  一个满足的人,能“以无为有,以退为进,以众为我,以空为乐”,不比照、计较,不悲不恼,山河大地、国际星斗、花开花谢、鸟啼虫鸣,……这一切莫不为其所有,是一个真实快乐赋有的人。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在山林水边冢间,过著梵衲苦行的日子,却乐此不疲,不认为苦。日本良宽禅师虽是“囊中三升米,炉边一束薪”,依然是“夜雨草庵里,双脚寻常伸”,何其清闲满足!

  迸德先圣之所以有这种淡泊清高,陶然自得的胸襟,最主要的是他们精神上的赋有,已不需要物质上虚伪的享用。满足便是他们富乐安隐的当地,所以《佛遗教经》说:“满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泰;不满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四、不满足之苦

  在人的心里,对于这尘劳的人世,永久没有满足的时分,金钱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万,名位做到县长想当省长,当了省长又想做部长。有一首不满足的歌,描绘一个人“心无厌足”是非常恰当的。歌云:

  整天忙忙只为饥,才得饱来又思农,衣食两般皆具足,房中又少美貌妻。

  娶得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骡马成群轿已备,地步不广用支虚。

  买得良田干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七品五官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

  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时,左右逢源为皇帝,更望万世死无期。

  总总希望无止息,一棺长盖惋惜归。

  不满足的人,便是像这样日子在功名赋有永无满足的希望里,苦烦恼恼过了名贵的人生。《佛遗教经》说:“不满足者,虽富而贫,满足之人,虽贫而富。”当然也![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