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多毛犰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多毛犰狳
原圖鏈接

多毛犰狳 (学名:Chaetophractus nationi) [1] 上体两侧和4肢外侧常覆盖着骨板与鳞板,并由七、八列可动的横带分成前后两部,横带间由弹性皮肤连接,可将身体蜷缩成球状,以防御天敌侵害;身体和四肢下部,所有的铠甲鳞片都覆盖着白色或浅棕色的毛发。耳小;舌能伸缩;前肢3指,指爪弯曲强大,后肢5趾,具爪;牙齿细小,钉状,终生生长。分布于玻利维亚智利北部。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多毛犰狳
  • 拉丁学名:Chaetophractus nationi
  • 别称:密毛犰狳或纳氏毛犰狳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纲:哺乳纲
  • 目:带甲目
  • 科:犰狳科
  • 属:披毛犰狳属
  • 种:多毛犰狳
  • 分布区域:玻利维亚和智利北部
  • 命名者及时间:Thomas, 1894
  • 英文名称:Andean Hairy Armadillo
  • 英文名称:Bolivian Hairy Armadillo
  • 读音:duō máo qiú yú
  • 食性:杂食性
  • 繁殖:每胎产1-2仔
  • 习性:夜间活动觅食
  • 生命:12-16岁

外形特征

多毛犰狳头部和身体长度220-400毫米,尾长90-175毫米。该物种自头、胸起有18条带状甲,其中7或8条可以移动。和披毛犰狳属所有成员一样,身体和四肢下部的铠甲鳞片都覆盖浅棕色的毛发。全身披上一层硬又厚的护甲,这层护甲由一片一片的鳞片组合起来,每一块鳞片都像一块小盾板一样的坚硬。躯干分成前、中、后三部分,头顶、背部、尾部和四肢有角质鳞片,前后两部分有整块不能伸缩的骨质鳞甲覆盖,中段的鳞甲成带状,与肌肉连在一起,可以自由伸缩,尾巴和腿上也有鳞片,鳞片之间还长着毛,腹部无鳞片只有毛。脚特别短,趾有锐利的爪,善于掘土。犰狳的护甲除了可以防御敌人的攻击外,又可以在逃入洞穴以后,将洞口紧紧地堵起来,就可以安全地躲在洞里了。

栖息环境

栖息于完全开放的高海拔草原。

生活习性

犰狳是哺乳动物中具备最完善的自然防御方法的动物之一。主要手段可概括为:“一逃、二堵、三伪装”。所谓“逃”,即逃跑的速度相当惊人。犰狳具有很灵敏的嗅觉和听觉。当它感到环境危险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自身隐藏在沙土里。别看它的脚长得短,掘土挖洞的能力却很强。刚刚还看到它仓惶而逃,一眨眼,竟出奇不意地不见了。它到底藏到哪儿去了,根据刚刨出的新土,可以断定它已钻进了地洞。

有人曾这样描述犰狳的打洞本领:“它打洞速度非常快,如果骑在马上看见这类动物,而在跳下马背时,它已经钻到土里去了。”所谓“堵”,是指它逃入土洞后,用其尾部盾甲紧紧堵住洞口,就象“挡箭牌”似的,使敌人无法伤害它。所谓“伪装”,就是用上面说的卷曲法,全身蜷缩成球形,身体被四面八方的“铁甲”所包围。

分布范围

分布于玻利维亚和智利北部。

繁殖方式

每年春季分娩一次,妊娠期2个月。雌犰狳有一泌尿生殖裂口的阴道及尿,雄的有睾丸,位于腹腔,犰狳规律地产生于同一个受精卵,胚胎着床迟缓14-16周,在此期间胚胞在子宫中游离存在,不贴子宫壁,安静地沐浴在子宫液中。胚胞一旦着床迅速发生。犰狳胎儿的肾上腺很大,尤如人和灵长类。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列入《华盛顿公约》濒危物种附录二。

視訊

穿山甲和犰狳是失散多年的兄弟嗎?



參考文獻

  1. 多毛犰狳. 百度百科. 2008-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