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多羽瘤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多羽瘤蕨(学名:Phymatosorus longissimus (Blume) Pic. Serm.),水龙骨科瘤蕨属植物,是土生草本植物。中国多分布于云南、海南、台湾、香港,国外主要分布在越南泰国、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日本南部及太平洋岛屿等地。在中国植物标本馆中的多羽瘤蕨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形态特征

土生植物。植株高约1-2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1厘米,肉质,疏被鳞片;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3毫米,盾状着生,基部圆形,顶端渐尖,筛孔明显。叶远生;叶柄长约35-100厘米,禾秆色,光滑无毛;叶片长约40-100厘米,宽约25-30厘米,羽状深裂或几乎全裂;裂片通常20-30对,最多可达38对,斜展,基部略收缩,顶端渐尖或圆钝头,边缘全缘或浅波状,长约8-12厘米,宽约1-2.5厘米。侧脉和小脉均不明显,小脉网状。叶近革质,两面光滑无毛。孢子囊群圆形至椭圆形,凹陷于叶背,在叶片表面形成明显的乳突,主脉两侧各1行,略靠近主脉着生。[1]

生长环境

生于低海拔地区湿地灌丛中。

分布范围

产云南、海南、台湾、香港。越南、泰国、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日本南部及太平洋岛屿等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大帽山、西贡、乌蛟腾、南丫岛、西令洲。生于疏林下溪边。

栽培技术

常见的繁殖方法有孢子繁殖、分株繁殖和组织培养,小面积生产可采用分株法,规模化生产通常采用组织培养。分株繁殖一般于春季结合换盆时进行。把植株从盆中倒出,根据需要将一株分成数株,每株带有根和叶。分株时切勿损伤生长点,尽量保留根部原有的土壤,剪掉衰老和损伤的叶和根,按原来定植的深度栽植。分株繁殖无严格的季节要求,一年四季皆可进行。

栽培基质要求土壤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水,微酸性(pH值5.5至6.0)。基质一般以泥炭土、腐叶土、珍珠岩或粗沙按2:1:1的比例配制,或腐熟的堆肥、粗沙或珍珠岩按1:1的比例配制。

栽培要点

  1. 要防止光照过强,多遮阴。休眠期要放在光线充足处。大多数蕨类植物喜反射光、散射光。
  2. 生长期要每天浇水并进行叶面喷水,以保持湿度。发现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时,要立即将盆浸入清水中,对植株喷雾。缺水不严重,几小时后即可恢复。浇水最好在早晨进行。
  3. 温度一般15℃至21℃比较适宜。在夏季需多通风。
  4. 施肥应遵循薄施、勤施的原则,根据需要进行叶面喷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