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钩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叶钩藤 |
中文名称:大叶钩藤 别名:大钩丁、双钩藤 界属:植物界、钩藤属 门纲: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亚科:合瓣花亚纲、金鸡纳亚科 目科:茜草目、茜草科 族:乌檀族 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凉 分布区域:云南、广西、广东、海南 |
大叶钩藤,中药名。为茜草科植物大叶钩藤 Uncaria macrophylla Wall.的带钩茎枝,茎皮,叶。具有清热平肝,熄风镇惊的功效。主治抽搐,高血压,神经性头痛,骨髓炎。
信息
种中文名:大叶钩藤
种拉丁名:Uncaria macrophylla Wall.
中国植物志:71(1):249
地理分布: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等地。
毒 性:带钩茎枝有毒。
化学成分:含钩藤碱(76—5)、异钩藤碱(76—7)等成分[A-19]。
毒 理:含钩藤碱(76—5)、异钩藤碱(76—7)等成分[A-19]。
属中文名:钩藤属
属拉丁名:Uncaria
科中文名:茜草科
科拉丁名:Rubiaceae[1]
形态
大藤本,嫩枝方柱形或略有棱角,疏被硬毛。
叶对生,近革质,卵形或阔椭圆形,顶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圆、近心形或心形,长10-16厘米,宽6-12厘米,上面仅脉上有黄褐色毛,下面被稀疏至稠密的黄褐色硬毛,脉上毛更密;叶脉上面微凹陷,下面凸起,侧脉6-9对,脉腋有窝陷;叶柄长3-10毫米,无毛或疏被短柔毛;托叶卵形,深2裂达全长1/2或2/3,裂片狭卵形,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或疏被短柔毛,基部内面具粘液毛;
头状花序单生叶腋,总花梗具一节,节上苞片长6毫米,或成简单聚伞状排列,总花梗腋生,长3-7厘米;头状花序不计花冠直径15-20毫米,花序轴有稠密的毛,无小苞片;花梗长2-5毫米;花萼管漏斗状,长2-3毫米,被淡黄褐色绢状短柔毛,萼裂片线状长圆形,长3-4毫米,被短柔毛;花冠管长9-10毫米,外面被苍白色短柔毛,花冠裂片长圆形,长2毫米,外面被短柔毛;花柱长约6毫米,伸出冠管外,柱头长圆形。果序直径8-10厘米;
小蒴果长约20毫米,有苍白色短柔毛,宿存萼裂片线形,星状辐射,果柄长12-18毫米;种子长6-8毫米(连翅),两端有白色膜质的翅,仅一端的翅2深裂。花期夏季。[2]
生长环境
生于次生林中,常攀援于林冠之上。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国外分布于印度、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泰国北部、老挝、越南。
本种在云南亦做中药钩藤使用。
药用价值
一、
功能:清热平肝,熄风镇惊。
主治:抽搐,高血压,神经性头痛,骨髓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不宜久煎)。
化学成分:含钩藤碱。
采收加工:秋、冬季采集,切段,晒干。
植物种属:茜草科植物大叶钩藤 。
形态特征:
攀援状大藤本,高12-15m。小枝压扁,有褐色疏粗毛,每一节上有双钩,钩幼时亦有疏粗毛。叶革质,宽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0-16cm,宽6-12cm,先端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上面近光滑,下面有褐黄色粗毛;托叶2裂。头状花序圆球形,单生叶腋,开花时径4-4.5cm,花序柄长3.5-6.5cm,有褐黄色粗毛;花淡黄色,长约1.6cm,萼管长,5裂;花冠管状漏斗形,5裂。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5;子房下位,纺锤形,2室。蒴果有长柄,纺锤形,长1-1.5cm,有粗毛。花期夏季。[3]
二、
拼音Dà Yè Gōu Ténɡ Gēn
出处《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茜草科植物大叶钩藤的根。
性味甘苦,凉。
功能主治舒筋活血。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8钱。
参考资料
- ↑ 大叶钩藤Uncaria macrophylla Wall.,植物通
- ↑ 大叶钩藤Uncaria macrophylla Wall.,植物通
- ↑ 大叶钩藤,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 ↑ 大叶钩藤根,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