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明城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名府明城墙
公元1401年,即明建文三年,漳、卫两河齐发大水,水位高于城墙,淤泥有一丈多深,大名府城被埋于地下。同年,大名府都指挥吴宓"具奏朝廷",于艾家口镇(今大名镇)徙筑新城。后明朝三次,清朝九次对城墙进行修葺,近六百年而不衰。
"大名府"文化是大名文化的特质和核心,是大名文化的根与魂,而"大名府"文化直接体现于明代"大名府"古城。[1]
地理环境
"大名好城墙"这是解放前流传于冀鲁豫边区一带的"一绝",是冀南一代绝妙古建筑。城墙基本呈正方形,外长4232.9米,里长4135米,城高连垛口13米,女墙高1米,下宽8.33米,上宽4.12米。炮台36座。护城河深15米,宽30米。高大挺拔,"山卒如垒山献"城门上建有层楼,"三楼鼎峙","尤壮观瞻",城墙的规模式样完备。
大名府城上建有城楼、炮台,东南西北四城门均有瓮城,分别命名为"体仁、崇礼、乐义、端智"。整个城墙下石上砖,庄重高大,雄浑古朴,犹如一道铜墙铁壁保护着大名人民。
发展历史
邯郸大名府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历史上曾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建陪都,史称"北京",建文帝三年(公元1401年)大名府城遭水毁后,迁至现在大名古城,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
坚固的城墙具有了强大的防水患、防盗匪、防兵火功能,使城内人民安居乐业。大名城墙对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
大名在唐宋时期就是"河朔重镇",城东水运发达的卫河水系,使这座古城商贾云集,百业兴旺,素有"手工作坊排成排,饭庄酒楼门对门"之说。诗仙李白游历大名时赋诗赞叹:"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
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宋大诏令》载宋真宗谓大名言:"实当河麓,席盈之懿兆,冠千里之上腴,隐亚然北门,壮我中华。"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水浒》中有大量章节描述了大名府的富庶与繁华。至今城内4条大街店铺林立,作坊遍布,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仍然是商家的黄金宝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