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园古苗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园古苗寨

中文名称;大园古苗寨

地处;邵阳市绥宁县关峡苗族乡

性质;苗族民居建筑群

居住场所;长辈住正屋,晚辈住厢房

大园古苗寨,地处邵阳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是一个保留比较完整的古老苗家村寨。2008年7月,绥宁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0月,被列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3月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5年8月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3第五站在湖南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拍摄。[1]

历史沿革

据《杨氏族谱》记载,大园杨氏一族系唐龙虎大将军、威远侯杨再思嫡派玄孙金紫光禄大夫杨光裕之后裔。《绥宁县志》载:"绥宁,古荒服也,唐时称徽州,羁縻不已。"《宋史·诸蛮传》亦载:"诚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指的就是唐懿宗年间杨再思守沅州(今芷江),创建五溪十峒,众尊其为十峒长吏。绥宁也由此被封建王朝列为"苗疆要区"。大园原名大荣枣子园,300多年前的大园山高林茂,人烟稀少,野兽凶猛。惫于征战的杨光裕康熙年间迁居此地,以山为骨、水为脉,繁衍子孙,逐步形成了规模庞大、古老神奇、独具特色的苗族民居建筑群。

寨子风水

大园整个寨子倚山而建,伴水而筑。山是青龙山,古松挺拔,生生不息;水是玉带水,波光潋滟,亘古长流。人居其中,与自然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和谐统一。

据熟知风水地理的先生讲,大园是船形。厌恶血腥厮杀的杨氏族人聚居于此,他们开始将智慧用于构筑生存起居的文化。他们所筑屋宇绵亘,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浑然一体。他们或分房支而居,或按伯仲共檩,待分门立户,居住拥挤,就往外筑新居。房屋与房屋之间既有封火墙相隔,又有铜鼓石巷道相连,各家与各户之间相对独立,而又血脉相通。300多年来,族人团结一心,患难与共,风雨同舟,显示出家族的融合,更显示出以人为本的生存理念,展现了杨氏特色的世外桃源况味。寨里长寿的人颇多,最年长的李氏婆婆,已年届94岁,仍耳聪目明,起居自理,四代同堂,其乐融融。80岁以上的老人全寨有20余人。

沿着古老的铜鼓石路往前行走,赫然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大楼门。属寨子的主要楼门。木质结构,飞檐斗拱,粗犷宽敞。门槛经岁月磨蚀,深深地凹陷下去,门口青幽的大条石被磨得光洁透亮。沿门两侧呈"八"字形伸展开的墙垛用青砖砌成,墙垛上有彩色字画,年久破损,内容变得神秘,但仍能感觉到她的厚重。楼门旁边有土地屋,生人进去必先叩首揖拜土地菩萨。

寨子格局

大楼门内就是窨子屋。屋外围全是青砖高墙,也称封火墙,墙面爬满年代久远的斑驳苔藓。墙四角筑有鳌头,挺拔威武,显出阳刚之气,酷似杨氏族人先辈英勇善战的枪戟。墙内是木质结构的房屋。一座窨子屋是一个巨大的建筑群。按由外到内的顺序,依次是楼门、天井、正屋、厢房。楼门口铺有青条石。进了楼门,是中门。遇有贵客,且是有相当身份的人,或是屋内主人做大寿,或白喜,才大开中门。中门内是天井,这是整个院落的中心。地面皆用铜鼓石卵石、片石铺成,中间镶有灵动的花鸟鱼虫图案,千姿百态。天井是休憩、聚会、嬉玩的场所。天井四周是台阶,全部铺宽厚的青条石,侧面同样用青条石板镶嵌。台阶四角各有–个大石蟾蜍,每到雨季,屋四周的雨水便通过蟾蜍的嘴哗啦啦流到天井里,形成四水归堂的格局。天井有往外排水的暗道。所以,即使雨天,屋内不积不潮,穿布鞋走动也不湿鞋底。登上台阶,便达正屋。这是窨子屋的主楼。当中一间是堂屋。堂屋门当左"三三"(坤)右"≡"(乾)。堂屋门口悬挂四方天灯,四面有字,分别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杨""四知堂"。翻开浸染岁月陈香的《杨氏家谱》,从笔墨间找出这样一段文字──"(震)公为荆州刺史,公举荆州茂材王密为昌邑令。公后迁东莱太守,道经昌邑,王密怀金十斤以遗公。公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人知者。'公曰:'天知,地知,子知,吾知。何谓无人知'。密愧而出。"这位震公即东汉太尉杨震,他清白自守,拒绝馈赠的事迹,《后汉书·杨震传》有记载。杨姓堂号很多,用以区分一家一房的名号,这些堂号有的表示地域关系,有的反映嗣继变化,有的是祖宗功勋和业绩的代名词。大园杨氏族先祖杨再思系杨震后裔,挂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四知堂"的堂号,是为纪念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的先辈杨震,也以其"四知"的事迹鞭策族人,并效法其清白家风。

中堂屋内供奉着神龛和列祖列宗牌位,金漆让岁月浸洇,更为肃穆凝重。左右有对联,左联是"金炉不断千年火",右联是"玉盏常明万岁灯"。中堂是祭祖、婚嫁、议事、办白喜的场所,中堂屋内地板用三合泥铺成。即用石灰、黄泥、熟糯米,搅和匀透、捣平夯实。历经百年岁的风霜,如今仍坚硬平整。中堂的门窗全部采用镂空、浮雕工艺,饰之以花鸟,最多的是蝙蝠、仙鹤、喜鹊和梅花,象征着"福""寿""喜""禄"。

正屋两边是吊脚楼结构的厢房,昭穆相望,门窗图案以松竹梅兰居多,间以丰荷瘦菊,每间屋子也装饰,架木梯通达上下。厢房底层放置农具什物,豢养禽兽。禽笼畜舍外板壁稀落地拓上白色掌印,掌印是姜太公的掌印,驱瘟神邪气。

居住场所

居住场所有讲究,长辈住正屋,晚辈住厢房。

这仅是一座窨子屋的大致构成。大园现有五十座窨子屋,其结构形式,惊人相似。走进大园,如同走进迷宫,巷道四通八达,没有寨里人做向导,幽深的铜鼓石巷道让你走不尽,气派犹存的楼门让你穿不透。楼门外的铜鼓石路的铺建有名堂,里面住了几房人,用石块做了标识,外人是无从知晓的。

你若走进了中堂屋,如发现神龛旁挂有牛角,那可是神灵之物,打猎时,祭拜梅山用的,外人不能随便动它,否则无灾便有祸。我有幸见过一次晚上祭拜梅山的盛典,其时,牛角号低鸣,鼓乐齐响,少女们穿着古老的苗家服饰,绕着旺盛的篝火,或齐声歌颂,或大声吆喝,翩翩起舞。猎手们将兽头四爪供在祭盘里,点燃香烛,面对大山虔诚顶礼膜拜,嘴里念念有词。白发银须的老人,在刀山火海中纵越穿梭,猿猴般敏捷。[2]

寨子各种仪式

寨人对狗十分崇拜,每餐吃饭前打开饭锅,再穷的人都要先给狗舀饭吃。传说,苗家人没有水稻,尽吃杂粮,稻种是狗从番国偷来。寨里儿童都戴狗头帽。狗头帽是外婆给刚生的外孙必不可少的礼物。葬俗也很怪异,古有八月不葬的习俗。还有就是死者的年庚与某些年份相克者,尸体需存家中,用石灰堆埋着放在屋里摆放着,经年不葬。等到好年时再下葬。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杨氏族人要举行各种隆重的仪式,庆祝杨姓的"姑娘节",又叫"乌饭节"(一种用树叶染成黑色的糯米饭),并要将已出嫁的姑娘都接回娘家过节,吃乌饭,跳苗舞,吹木叶,对山歌,唱傩戏。四方八面的人如潮水般涌来,场面热闹非凡。

大圆古苗寨是电影《那山那人那狗》的拍摄地。

相关视频

5月30日,相约绥宁大园古苗寨!深呼吸 到绥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