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地湾古人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地湾古人类

 

 

 

大地湾文化

大地湾文化是华夏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明,是仰韶文化的来源之一。

中文名大地湾文化地理位置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 代距今约4800-8000年文化类型新石器时代文化

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大地湾是一处距今8000年—4800年的史前遗址。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遗址,比广为人们所知的河南渑池仰韶村和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都要早。2006年发掘工作的最新发掘研究成果显示,大地湾遗址的人类活动历史由距今8000年推前至距今6万年。这次发掘工作由兰州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主持,其间有来自美国的考古学者参与工作。

考古研究

据考古工作者介绍,通过细致研究,第1—3文化层形成于距今60000至20000年,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层距今20000至13000年,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体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第5文化层距今13000——7000年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第6文化层距今7000——约5000年,主要文化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对这些遗物的研究显示,古人依次经历了原始狩猎采集、发达狩猎采集、大地湾一期原始农业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农业四个经济发展阶段。

专家们认为人类自距今6万年就进入到大地湾地区,成功度过了寒冷的末次盛冰期并延续下来,使用先进细石器技术的狩猎采集人群可能随末次盛冰期的来临向南迁徙到这一地区,在大地湾地区开始了原始的粟作农业,并大约于仰韶晚期发展成成熟的粟作农业。

从天水秦安县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获悉,《秦安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抢救性保护维修项目已启动,预计该项目需要资金约3045万元。

据介绍,该项目共有五个子项目,分别是大地湾史前遗址博物馆建设;F901(大地湾著名的宫殿建筑遗址)遗址保护大厅外观改造;周围散水及护坡加固维修;原始村落复原和遗址展示区。根据方案,史前博物馆将建在遗址保护范围外围清水河南岸古河道与缓山坡交叉处,占地面积约26680平方米。大地湾F901保护大厅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因地质及工程施工质量等方面的原因,大厅墙体出现多处裂缝,此次需进行外观改造和加固维修。

馆区展示

原始村落复原区位于遗址博物馆区东南方,总占地面积约6公顷。在外观上形成原始村落气势,内设制陶区、狩猎区、农耕区等。遗址展示区展示的内容主要有:遗址博物馆区展示: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可移动文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葫芦河流域仰韶文化系列展等。

天水是中华文明的生发地之一,距今78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遗址所展示的天水远古文明,时间跨度越3000年,内容异常丰富。其在原始建筑、艺术、农业起源、文字和宗教等多方面,均是中华文明悠久、博大和先进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文明火花的最初闪现,故而被称之为“大地湾文化”。

大地湾1期文化早于中原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千年以上,两者在文化原貌上又有延袭承传的密切关系,因而,她上开中原仰韶文化之先河,下启陇右马家窑,齐家文化之滥觞,对探索中华文明的线索和原生面貌,揭示陇右与天水古代文化的考古编年和文化序列,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大地湾遗址

师赵村遗址发掘房屋遗址200多座,最早的是深穴窝棚式建筑,距今7000至8000年间,这是标志着人类的居住方式从穴居向半穴居迈进的一个新起点。到晚期,已发现平地起建、居住面多以白灰面涂抹或青灰色料礓石渣和细沙混合筑成。

屋前有与住室相通的“凸”字形门斗。尤其编号为F901的房址,是为止年代最早,规模最大最具中国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距今5000多年。代表了仰韶建筑的最高成就,其一是建筑规模巨大;其二是工艺精良,方法进步;其三是布局规整,平衡对称。它由主室、东西两侧室和后室、门前附属物构成,总面积420平方米,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并在墙壁、门、灶台的设计布局上还增加了防火保护层。是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宫殿建筑雏形,而且开创了后世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先河,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筑丰碑。

出土陶器

天水史前遗址出土的陶器,不仅是发现最早的陶器,而且陶器口沿上多绘有红色宽彩带,是中国最原始的彩绘图案。以这一独特风格为标志的大地湾一期遗址,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大地湾文化”。 这些陶器以生产、生活用器为主,形状有圆底钵、三足钵、三足罐、圈足碗、小口瓶、尖底瓶、口足鼎、平底釜、条形盘、深腹罐等。

大量早期彩陶制品以绘有变体鱼纹和鸟纹相结合的花纹为主。大地湾遗址的彩陶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彩陶之一。由此说明包括甘肃东部、南部的渭河、西汉水等是中国彩陶的故乡。自此,彩陶在甘肃久盛不衰。加之大地湾晚期F411房屋的大型地画,距今5000年,更是迄今最早且保存完整的绘画作品,这对研究中国绘画的起源和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有重要学术价值。

刻划符号

中国的文字,到商朝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已是成熟的文字,但产生的年代不可考。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的10多种刻划符号,有类似水波纹状的;有类似植物生长的,还有以直线和曲经相交的形纹等。这些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朱彩符号,在年代上早于半坡的刻划符号千年以上,又与仰韶时代种类逐渐增多的刻划符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基至有些刻划符号与半坡的完全一致,这无疑为中国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线索。郭沫若说“彩陶上的那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起源地之一:在大地湾一期灰坑中,采集到已碳化的禾本科的黍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其中黍的碳测年代距今约7000多年,是中国同类作物中时代最早的标本。说明陇原大地最早的垦荒者至少在7000多年以前就成功地将野生黍培养成裁培黍,纠正了国际农史界通行多年的中国黍源于国外的谬误,进而确立了中国黍源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说法,证明了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的清水河谷是中国最早的粮食和油料作物的种植地,也是中国旱作农业黍、稷的发祥地。

农业文化

这两种植物距今已有7800年左右,较之于半坡早了1500多年,两种植物种子的出土毫无疑问地认定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的河谷是中国农业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以秦安大地湾为代表的天水史前文化,对中国文明起源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许多遗迹证明了城市发生的前奏及父权制时代。所有这些“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是中华文明的曙光”。大地湾仰韶晚期文化无疑处于文明的前夜 。 在大地湾编号为H398的灰坑中,发现一堆炭化的粮食标本,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刘长江先生鉴定为黍(俗称糜子),但黍粒均小于现代种,反映出当时栽培技术的原始。

出土的骨末、磨石、磨盘、陶刀、石刀等农业生产工具进一步证实了农业已经产生,并且超越了刀耕火种的最初阶段。由此说明,在中国西北地区彩陶和农业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文化命名

考古学研究中,经常使用“文化”一词,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周文化秦文化,等等。考古学的“文化”不同于广泛意义上的文化,是指大体同时、集中在一定地域并有相同特征的遗迹、遗物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由许多民族、部落组成的社会集团,它们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特征的文化传统。

在一定程度上,它们类似于历史时期的各代王朝。考古学文化通常以首次发现的地名来命名,但在实际研究中经常会产生许多争论与分歧,使得社会公众陷入困惑之中,不知所从。大地湾文化的命名也存在类似问题。

发掘初期

发掘者最初是以“大地湾一期文化”来命名的,有的学者则以最早的发现地冠名为“老官台文化”;继而有的学者称老官台遗址面积太小,出土物少且不单纯,不能作为该类遗存的代表,而应以大地湾遗址为其代表;又有学者以大地湾遗址含有多种文化,因而主张以内涵单纯的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命名为“白家村文化”,在争论不休的情况下,有学者提出暂称之为“前仰韶文化”。

众说纷纭,意见有七八种之多,命名讨论至今已持续了20余年。随着更多早期彩陶文化遗址的发现,学者共识逐渐增多。大家都认识到,单纯地以自己或本省发现的遗址来命名,既违反考古学命名的原则,又势必造成研究上的混乱。

如果将这类遗存定性为渭河流域的新石器早期文化,年代约为距今7000年—8000年,那么它就包括一脉相承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大地湾一期为代表,属于偏早阶段,约为距今7300年之前;第二阶段以天水师赵村一期为代表,属于偏晚阶段,年代约为距今7300年—7000年之间,两个阶段共同的特性是均早于仰韶文化,彩陶以红彩带纹为显著标志,生存地域主要在陕、甘两省的渭河流域,波及到泾河、西汉水流域,其至在陕南也有类似遗存发现。在已发现的近20处同类遗址中,无疑大地湾材料最为丰富,既有房址,又有墓葬,出土陶、石、骨器等文物500余件。有鉴于此,许多学者认为还是以大地湾或首次发现地老官台命名为宜。本书采用了大地湾文化的命名,不过,应当强调的是:大地湾文化并不包括该遗址的所有古文化。该遗址含有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常山下层文化,这些也不是该遗址的主要遗存,该遗址的主要遗存为仰韶文化。大地湾文化特指遗址最下层的早期彩陶文化。

新石器文化

大地湾一期限文化遗存是迄今为止渭河流域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此项发现为西北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批前所未有的新鲜资料,它同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岗、山东北辛等发现一起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黄河流域考古的重大突破。

继大地湾之后,渭河流域以及邻近地区相继发现了一批同类遗存,仅甘肃目前就已发现8处,集中在天水、陇南地区,最南端是嘉陵江流域的微县柳林,最西端则在武山西旱坪,还有天水师赵村、西山坪、西和宁家庄、礼县赵坪、盐关等遗址。这些发现无疑表明,甘肃东部、南部是研究我国农业起源和早期限陶器的重要地区,也是寻找新石器早期文化最有希望的地区。

渭河流域

如果将渭河流域距今8000—7000年的文化遗存视为前仰韶文化时期,那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可以总结为:前仰韶文化分为两大阶段,由大地湾一期、西山坪一期、北刘下层、白家村等遗存共同构成前段,年代约为距今8000—7300年;后段则为西山坪二期、师赵村一期、北首岭下层等遗存,年代约为距今7300—7000年。它们共同的属性是均早于仰韶文化,两个阶段即为同一支文化前后承袭的不同发展阶段。

对于以大地湾一期为代表的前仰韶早期阶段的命名。学术界意见纷纭。有的主张以最早发现地命名,称之为老官台文化;有的以代表性遗址命名,称之为大地湾文化;有的以遗址既富代表性有单纯为由,称之为白家村文化。我们考虑到大地湾遗址包含多种文化,以此命名会带来难以避免的误解,误将该遗址的仰韶遗存也归入大地湾文化的范畴,所以主张命名为老官台文化。鉴于老官台遗址内包含前仰韶时期前后两段,因此这一命名自然也涵盖了所谓的北首领类型。

大地湾文化时的先民们已经种植粟类作物,并饲养猪、狗等家畜,过着定居的聚落生活。当时的生产工具以磨制为主,但仍然有不少打制石器和细石器。制陶工艺比较原始,以夹细砂红陶和褐陶为主,火候低、器类少,彩陶尚处于萌芽阶段。 大地湾文化的发现,对于追溯仰韶文化的渊源具有重要意义。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王营乡的邵店村东,清水河南岸。从 1978—1982 年,考古学家们经过 5 年的挖掘,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的大量房址、灰坑、窑址和墓葬,生产工具数以千计,还有大批生活用具、武器和装饰品。在这个遗址中,有距今 7350—7800 年之间的一批房址和墓葬,遗迹和遗物揭示出新石器时代早期渭水流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原始氏族的生活、丧葬习俗。

同中原和华北地区一样,大地湾人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窝棚,居住面积仅六七平方米,屋内地面也不那么平整,只有一层长期踩踏而形成的比较坚硬的硬土面。氏族成员死去以后,埋葬在深仅容身的长方形墓坑中,随葬品极少,表现出社会生产力低下,生活比较恶劣的情形。

在大地湾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生产工具主要是打制或略加磨制的石器,有斧、刀、铲、砍砸器、刮削器,还有些细石器,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氏族成员使用的陶器,有三足钵、筒状深腹罐、球腹壶和圈足碗等,这些生活用品的造型与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的同类器物都很相似,特别是陶器表面普遍带有绳纹,与磁山文化更为接近。大地湾文化遗存的自身特点是,交叉绳纹钵的口沿磨光并绘有紫红色的宽带纹;罐和碗的口沿常做成锯齿状;在钵的内壁发现有十多种彩绘符号;磨制石器很少,仅占石器总数的 1/10。这些特点说明渭水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有独立的系统和渊源。它后来直接发展成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甘肃东部的三大水系,渭河、泾河、西汉水流域,都有较优越的自然条件及宽阔的河谷,是早期农业发育的理想地区,也是寻找彩陶之源的希望田野。目前的考古发现均出现在渭河、西汉水流域,尤其是甘肃境内渭河的4处遗址经过正式发掘,已有一批参照对比的研究资料,使我们对渭河流域的大地湾文化有了较充分的了解。

具体分布

这4处遗址分别是大地湾、天水师赵村、西山坪、武山西旱坪。师赵村位于天水市西约7公里,1981年—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在此发掘,发现了属于大地湾文化第二阶段的圆形窖穴1个,陶、石器24件,器物虽少,但仍有早期彩陶出土。从师赵村溯河而上约8公里处就是裴文中先生于1947年发现的西山坪遗址,在1986年一1990年对此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大地湾文化窖穴2个,陶、石、骨器60余件。在该遗址中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早期文化层分为上下两层,下层遗物同大地湾别无二致,上层则同师赵村完全相同,证明了大地湾文化前后两个发展阶段的存在与早晚序列。在同一条河流的谷地不到lO公里的距离分布着2个聚落,而这2个聚落距离另个遗址大约百余公里,照此分布度推测,渭河谷地至少生存着数十个开始使用彩陶及从事农业的氏族。

武山西旱坪遗址是2000年宝兰铁路二线施工时发现的,虽然没有发现单纯的文化层,但众多的大地湾文化第一阶段的陶片,毋庸置疑地说明大地湾文化的分布范围已接近渭河上游,这是截止目前考古发现中最西端的一个遗址。1984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野外调查时,首次在西汉水流域发现大地湾文化遗存。西和县长道乡与礼县永兴乡之间是西和河入西汉水(此段又名盐关河)之处,因河水冲积形成宽约2000米的河谷平地在甘肃东部地区如此宽阔的河谷极其少见,加之海拔在1500米以下,地貌仍为黄土区,适宜早期农业的开拓。在这一区域,相继发现了3处早期彩陶文化遗址。长道宁家庄是个大型仰韶文化遗址,位于西汉水南岸,在河边一级台地发现大地湾文化陶片和灰层。

1986年全省文物普查时,又在礼县永兴赵坪、盐关采集到早期遗物。以上3处距离不超过lO公里,分布尤为密集。这一河流交汇谷地,是今后考古工作的重点地区。另外,在嘉陵江支流永宁河流域徽县柳林遗址同样发现此类遗存,这是甘肃境内最南端的遗址。

规律和特点

从以上遗址的分布情况看,我们可以总结出某些规律和特点:其一,位于河谷地带较低的河边阶地,除柳林遗址地处陇南山地外,其他均属黄土梁峁沟壑区;其二,多处于大河与支流交汇的河口附近;其三,在某些较为适宜的区域,8公里—10公里左右就有1个史前村落。自1979年以后,陕西也陆续发现了一批大地湾文化遗存,经过发掘并见于报道的主要有:渭河北刘、白庙、临潼白家村、宝鸡北首岭、关桃园等遗址,其中以2002年2月—7月发掘的关桃园收获最为丰富,发掘面积2500多平方米,发现房址4座、墓葬6座、灰坑120余个,出土陶、石、骨器300多件。这些遗址的分布特点与甘肃大同小异,一般位于渭河或其支流的河边台地。大地湾文化先民之所以选择上述地区,是因为临近水源、地势平坦、较为温暖的缘故。

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想看1000年前的中国就去西安;如果想看8000年前的中国就去大地湾。主持考古发掘报告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郎树德副研究考古之最,它对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乃至华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一是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大地湾出土的炭化稷标本,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时间上推了1000年。其二是中国最早的彩陶。大地湾出土的三足钵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的一批彩陶。

其三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大地湾一期出土的陶器上共发现了十几种彩绘符号,这些符号比过去国内最早发现的西安半坡陶器刻划符号时间早了1000多年。

其四是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距今5000年的大地湾四期文化发掘出一座编号为“F901”的建筑,是所见我国最高的房屋建筑。

其五是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

其六是中国最早的绘画。

史前先民

大地湾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既是我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区最早产生的农业文化。因其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所以处处显露出原始的特征:

选择在河边台地构建自己的村落。在已发掘的遗址中,大地湾发掘面积最广、收获最丰富,其村落范围长约120米、宽约40米—60米,残存4座房址、17个灰坑以及15座墓葬。从布局来看,房址呈散点式分布,间距在25米—35米之间,房址周围既有储藏物品的窖穴,也有墓葬,有的墓葬离房址近在咫尺。看来,整个村落布局缺乏规划,随意性较强;拥有固定房屋建筑,先民们完全脱离了野外的树居、洞居生活,已有了固定的房屋建筑。大地湾房址均为圆形半地穴式建筑,面积大小相近,仅有6平方米—7平方米,另有斜坡式门道通向室外,面对河流所在的北方。宝鸡关桃园遗址的房屋不仅室内居住面和穴壁抹有一层礓石面,而且还发现有专门生火的灶坑,用以取暖和烧煮食物,可推测这类房址的复原形制应为攒尖式窝棚状建筑;

没有集中的公共墓地,大地湾和关桃园遗址发现有该时期的墓葬,但不见集中的公共墓地。墓坑呈长方形或圆形,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为王,关桃园有屈肢葬和二次葬。大地湾的葬俗流行双手交叉于胸前,腰腿一侧随葬少量陶器和石器等,其中多有彩陶。这些器物均为死者生前使用的生活、生产用品,不是专事随葬的冥器,由此可见当时的生产制作能力有限。

葬俗表现

关桃园还发现一座幼儿尸骨装殓在绳纹鼓腹罐中的墓葬,这是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的第一例瓮棺葬,这种独特的埋葬方式表达了先民们对夭折儿童的亲情和哀思,后者的仰韶文化亦承袭了这类葬俗;特征鲜明的陶器具,大地湾文化的陶器具有鲜明的特征,易与其他史前文化区别。从外观上看,器表色泽不统一,常见褐色斑块,陶色或红或褐、或内黑外红,质地不甚坚硬,陶片分层。仔细观察陶质,多为夹细砂陶,陶片断茬处砂粒清晰可见。器物类别不多,形制简单而特殊,与其他文化判然有别,常见器物有圜底钵、三足钵、深腹罐、三足罐、圈足碗、小口壶等。

大量使用的纹饰是交错绳纹或细密的斜绳纹,尤其是同一器物同时使用彩绘和绳纹,是该文化独有的现象。其陶器制法独特,在陶模上分层敷泥而成,简称为模具敷泥法,它不同于大多数彩陶文化使用的泥条盘筑法;石器和骨器种类少,石、骨器种类较少,—且大多制作粗糙。石器多打制,仅有少量的磨光石器,且形制不甚规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关桃园遗址灰坑中发现了晶莹的玉环,这是西北地区最早的玉器。还出土有制作精美的石刃骨刀,这是一种切割兽肉的复合工具,形似今日的水果刀,器身为骨,刃部镶嵌有锋利的石片,后来流行于西北史前文化以及北方草原文化;

具有一定的栽培技术,在大地湾编号为H398的灰坑中,发现一堆炭化的粮食标本,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刘长江先生鉴定为黍(俗称糜子),但黍粒均小于现代种,反映出当时栽培技术的原始。出土的骨末、磨石、磨盘、陶刀、石刀等农业生产工具进一步证实了农业已经产生,并且超越了刀耕火种的最初阶段。由此说明,在我国西北地区彩陶和农业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那就是先有农业。

5000年前大地湾先民们发明建造的大型宫殿式建筑F901,建筑总面积有420平方米,它由后室、旁室、主室和前轩组成,主室前后各有8根附壁柱将主室划分为8柱9间式的宫殿格局,这些附壁柱和顶梁柱构架起这座宫殿式建筑的主体,墙是厚达0.25米的木骨泥墙,起到间隔和保温的作用,并不承担屋顶的重量,整座建筑有着墙倒屋不倒的特点。那么这样一座建筑它是怎样毁掉的呢?

北京地坛医院李兴王主任: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爆发了瘟疫。在远古的时候已经有瘟疫,那时的人们对瘟疫还没有太多的认识,抵抗瘟疫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当瘟疫暴发后不得已就迁走了。

从F901出土的文物上看,人们在离开它之前,并没有把粮食、礼器、量具等重要的物品带走,反到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灾难让它失掉原有功能和价值,人们才不得不弃它而去。

中国消防杂志总编李彩芹:那么从这四个方面,这个痕迹证明它是一个火灾现场。大地湾古人遗址,不仅是一个古人类遗址,或者是一个大型宫殿遗址,而且它是一个五千年前的火灾现场遗址。中国消防杂志总编李彩芹:就是由于这个当时火烧以后就废弃了,可能和当时对火的敬畏有关,或者是对火的信仰有关,因为烧过火以后就不再住人了,就把它废弃了。由于沧桑巨变最后就掩埋在地下,所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样就是五千年。特别是F901的高度是导致它最终毁于大火的关键所在。原来,F901内堆放有许多木材,本来这些木材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把房屋烧毁的,但由于房屋的高度过高产生了烟筒效应,使这些木材燃烧时发挥了超强的威力,在人们还没来得及扑救时肆虐的大火就将这座“宫殿式”建筑给吞噬了。

虽然F901被火烧毁了,可它仅是一座房子而已,为什么整个大地湾都不复存在了呢?F901对整个大地湾的消失有多大的影响?

游牧民族

陈发虎:有的认为是游牧民族侵入进来,破坏了原来的农业,整个甘肃这个区域呢,就是马家窑就发展起来了,相对大地湾的重要性就衰落下去了,因为这次可能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等等发生了变化。

我们发现在有些时段就是确确实实在这个区域发生了大的干旱,连续百年的干旱,这种干旱把一个文明就破坏掉了。郎树德:或者另外一支人,另外一支文化的人进到这个地方,将这个仰韶文化的人赶跑了,或者消灭了,可能存在着这些可能。但是目前没有定论,我们还很难说这个仰韶文化的衰落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至今还是一个谜。

8000年前到5000年的历史沧桑巨变中,大地湾有过蹒跚的步履,有过茁壮成长的身影,有过史诗般的辉煌,正当它振翅翱翔飞向文明的彼岸时却转瞬间陨落了,在这漫长的3000多年时间里,大地湾的先民们不畏艰辛、义无返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犹如凤凰涅磐般惊天地泣鬼神。

虽然大地湾最终是缘何而消失的,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答案,我想随着大地湾考古的进一步发掘,这一结论是会找到的。  [1]

参考文献

  1. [https://new.qq.com/omn/20180819/20180819A027AL.html   走进大地湾,探源华夏文明8000年, 01-29 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