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天五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天五事
图片来自雅昌艺术图片


大天五事是在佛陀灭度后大约一百年左右,因大天比丘提出在佛教教义上的五种主张,后称“大天五事”。大天比丘是印度佛教大众部的始祖。

又作五事非法、五事妄语。印度部派佛教大众部之祖大天(梵 Mahādeva,年代约于佛入灭后百年)尝编作一偈,以宣扬其所提倡之五项教义(大四九‧一五上):“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其时,上座部(或有部)持相反论点,而视其所倡之五事为非法,称为五事妄语、妄言、邪说、恶见等。五事即指:(一)余所诱,阿罗汉虽已无淫欲烦恼,然有漏失不净(遗精、便利、涕唾等)者,乃因恶魔憎嫉佛法,遂对修善者诱惑破坏所致。(二)无知,阿罗汉虽依无漏道而修,断尽三界之见思烦恼,然因无知有染污及不染污二种,阿罗汉仅断染污无知,尚未断尽不染污之无知,则尚有疑惑存在。(三)犹豫,疑有“随眠之疑”与“处非处之疑”二种,阿罗汉尚未断尽后者,则虽为独觉圣者,每每仍有其惑。(四)他令入,阿罗汉须依他人之记莂,方知自己为罗汉,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智慧、神通第一之人,亦须依佛陀之授记,始自知已解脱。(五)道因声故起,阿罗汉虽已有解脱之乐,然至诚唱念“苦哉”,圣道始可现起;此系因四圣谛之观苦、空、无常、无我等,即是圣道。此系大天对五事之阐释。由以上五事观点之歧异,遂导致其后上座部与大众部分裂之势。〔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三、大毘婆沙论卷九十九、三论玄义〕[1]

原文

大毗婆沙论九十九曰:大天虽犯三逆罪,然善根未断,深生忧悔。闻沙门释氏有灭罪法,遂诣鸡园寺,于其门外闻一苾刍诵伽陀曰:若人造重罪,修善以灭除,彼能照世间,如月出云翳。彼闻已欢喜,往一苾刍所请出家。大天聪明,出家未久,便能诵持三藏说法,自称阿罗汉,上下归仰。后一夜起染心,梦失不净污衣,使弟子洗之。

弟子曰:阿罗汉尽一切烦恼,何犹有斯事?大天曰:天魔所绕,阿罗汉亦不能免不净漏失。是第一恶见也。又彼欲使弟子欢喜,矫记别某为预流果,乃至某为阿罗汉果。弟子曰:我闻阿罗汉等有证智,如何我等都无知?大天曰:阿罗汉虽无染污无知,犹有不染污无知,故汝等不能自知。是第二恶见也。时弟子曰:曾闻圣者已离疑惑,如何我等于四谛实理犹怀疑惑?大天曰:阿罗汉烦恼障疑惑虽已断,犹有世间的疑惑。是第三恶见也。弟子曰:阿罗汉有圣慧眼,自知解脱,如何我等不自证知,而由师令知?大天曰:如舍利弗目连犹佛若末记,彼不自知,汝钝根何能自知?是第四恶见也。然彼大天虽造众恶,而未断尽善根,故后于中夜自悔责重罪,忧惶所迫,数数呼苦哉。弟子闻之怪而问师。大天曰:称苦者呼圣道也。是为第五恶见。大天遂造偈曰:“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

分类

1、“余所诱”:阿罗汉虽已无淫欲烦恼,但仍有漏失不净之物,如遗精、便利、涕唾等;此是由于恶魔憎嫉佛法,对修善者诱惑破坏所致。

2、“无知”:阿罗汉虽依无漏道而修,断尽三界烦恼,然因无知有染污及不染污二种,阿罗汉仅断染污无知,尚未断尽不染污无知,尚有疑惑存在。

3、“犹豫”:疑有“随眠之疑”与“处非处”之疑二种,阿罗汉尚未断尽后者,故虽为无学圣者,仍有惑相现前。

4、“他令入”:阿罗汉须依他人之记别,方知自己为罗汉,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智慧、神通第一之人,亦须依佛陀的授记,才能自知已得解脱。

5、“道因声故起”:阿罗汉虽已有解脱之乐,然至诚唱念“苦哉”,圣道方可现起;此系因四圣谛之观苦、空、无常、无我等,即是圣道。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