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蛙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山蛙螺 |
中文學名:大山蛙螺 拉丁學名:Tutufa oyamai 界:動物界 綱:腹足綱 目:異足目 科:蛙螺科 命名者:Habe, 1973 |
大山蛙螺是一種異足目、蛙螺科類生物,貝殼堅固,殼堅實,不十分重,體層膨大,螺塔高,縫合線並曲折。螺肋在螺層周緣最強,且形成明顯的鈍結節。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北部、太平洋西部 東海、南海、台灣。 [1]
大山蛙螺形態特徵
貝殼堅固,殼堅實,不十分重,體層膨大,螺塔高,縫合線並曲折。螺肋在螺層周緣最強,且形成明顯的鈍結節。
另外,在體層周緣強螺肋下方可能會有3-4條螺肋。殼口寬,薄薄的外唇呈波浪狀,內側有鈍齒。軸盾薄而寬;螺軸有纖細的褶襞。
殼表白色,有褐色螺旋紋。短紡綞形,背腹扁壓。側部螺肋接上前面和後面的螺層。殼口通常染有淡黃或淡紅色。軸層有發達的硬皮和皺襞。
殼皮難得殘留。口蓋角質,核在中央。齒舌的中央齒有後齒尖。肉食性。 殼長70.6mm
大山蛙螺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印度太平洋北部、太平洋西部 東海、南海
台灣分布 台灣北部海域,高雄縣,屏東縣東港
大山蛙螺棲息環境
棲所環境 潮下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