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港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港镇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下辖镇,地处长江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江,东面有五峰山、圌山,南面有横山、锣鼓山荞麦山,西面有大山、青龙山,北面有浩浩扬子江,真可谓“一水横陈,连岗三面”。[1]

镇情概况

在镇江市东郊,北临浩荡长江,东依巍巍圌山,坐落着一座风景秀丽的江南古镇—大港镇。考古发掘证明大港远在西周年代就有人类居住,1954年宝国“宜侯矢簋”在这里重见天日,有力地证明这里正是悠悠三千年吴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物画天宝,人杰地灵,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港镇现有行政村19个,总人口约6万人,常住人口约2.6万人,占地48平方公里。这里资源丰富,占尽了蓬勃商机之地利;这里发展迅速,国家和省市领导高度关心;这里环境优越,积聚了世界各地的投资。[2]

经济发展

大港镇以跨越发展,富民强镇为主题,以招商引资为第一要务,经济总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3年大港镇实现工业增加值近7亿元,财政收入近1700万元,工业销售额近5亿元,实现利税近3000万元。全镇共有各类企业三百多家,已初步形成了造纸、工程塑料、化工、精密铸件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围绕沿江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按照镇江市委、市政府将大港定位为生态新城、新型港城、工业城的规划目标,大港镇人民有信心以更快的改革步伐,更高的工作热情,力争通过3-5年时间的努力,将大港建设成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率先步入小康社会的江南名镇。

大港镇5 [ 古镇风貌 以青山桥为中心古镇街区沿着长江南岸,从东到西弧形展开,东西长,南北短。东到东岳庙,西到西来门,约三华里,北到北巷口,南到三官殿,约两华里。街区道路全是清一色的条石路,石上车辙清晰可辨。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兴盛时约有四五百家,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仍可看到街道两侧处处是门店的原貌,店门由多块活动门板组成,有的店家还是两层楼。 镇中大港河穿街而过,大港河源于“三山”(圌山、横山、五峰山),从东向西至镇中折北横穿古镇,再逶迤向西流入长江。河上有青石桥、太平桥、永安桥(后改为友谊桥)、洗钵桥、人顶桥(后改为港中桥)。 古镇中心在青石桥区域,青石桥连接东西主要街道,桥呈拱形状,高出街道平面约两三丈,由大型青石叠垒而成。桥洞下面可行船,桥身南北各有龙头一对,雨大时龙嘴喷水。桥面正中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图案,桥上东侧有一大券门,券门西侧有两家悬空架于河上南北相对的店铺。南面店铺原是一家茶楼,当年大港的文人雅士常聚于此,品茗作赋,凭栏远眺荞麦山脉,近看桥下来往穿行的运粮运货船只。后来这家茶楼改为羊肉店,店前挂着“东乡羊肉”的招牌和红灯笼,冬天生意要一直做到下半夜,“羊汤泡京江”是其一大特色,物美价廉,暖人心肠,至今http://image.cppfoto.com/works/2018/358/25285/0/03580025285-18072718335965_o.jpg 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于诠摄汇网

街坊老人还似乎闻到寒冬深夜扑鼻而来的羊汤诱人香味。桥上北面是一家餐馆,连接河东十数间房屋,沿河临窗,后来生意做大了,在桥北近处河上又架了一栋阁楼,联成一体,相映成趣,是一处典型的“河上人家”酒楼。解放后酒楼歇业,改为鞋厂和鞋店。

街巷商业繁盛

青石桥东西各数百米长的街道两旁聚集了一批镇上较有头面的商家,有大港老当铺(后改为中学、剧场),天升东茶食店(在东乡享有盛名,店主赵德山,解放后为丹徒县第一至第六届县人民代表、大港镇工商联主任),“天升东”在古镇中心区域的“连锁店”还有“余泰衡”“天福斋”“太平村”等字号。青石桥区域内还有大丰钱庄、益泰典当、洪源布店、万通烟店、种德堂药店、恒大酱园、恒升杂货、万源地货、京甫南北货、安庆渔行、老大门木材、德宏照相、周博士诊所、金山号娱乐场以及民国春和万华春酒馆等,此外还有小财子肉铺、小牛子寄售店、陈姥姥印染坊以及粮行、五金店、陶瓷店、洋画店、理发店、裁缝店、茶水老虎灶相杂其间,至于铁匠店、木匠店、豆腐店只能在背街上了。从青石桥拾级而下拐弯走到大港河边,可见雕花青石栏杆,沿着岸边各向南北伸展,河岸两侧内壁俱由麻石垂直砌成,河宽四丈余,有四个码头,既可方便居民在河边洗涤,亦可用于装卸货物。沿河两岸的道路由青砖铺成,宽约两米。沿河建筑较有名的有式好堂(绍甫花园)、三畏堂、仁惠堂、京甫大院、蒋家大院、石头栏杆大门、育婴堂、跑马楼、赵氏分祠等。

从青石桥向东走100米,有一条北街,比主街略窄,叫北巷口,长约三百米,形成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街道两侧俱是客栈、酒楼、饭馆,店前挂着灯笼和幌子,上书“殷二房”、“赵四房”、“张二娘”等,还有两家浴室,那时叫澡堂子,一派浓郁的商旅气息。北巷口北端豁然开朗,是一大片白茫茫水域,约好几十亩,形成天然良港。港内桅杆林立,商船云集,长江上南来北往的船只途经大港古镇时,往往都由镇西北的大港河口驶入,落帆逗留在北巷口住宿、休憩。北巷口当时是古镇接待外宾和物资流通的重要窗口,可谓“江南小汉堡”,大港可能由此得名。

大港南街长约1.5华里,有银行、邮局、铁匠铺、棺材店、红白喜事店、棉花店、吉祥庵、文昌宫等。最南端为三官殿,后改为陆地交通的窗口——汽车站,向西翻过唐家坎,通到镇澄公路。南街上还有一座“三步两个桥”,架在大港河支流上,由此桥出发,向西北经刘家湾到达车碾口。据传这是大港古代陆地交通的官道,中间铺有条石路,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条石路上仍可走独轮车。

大港东街上还有天香阁私塾、阅报社、体育会、洋龙局(消防)、准提庵、大港赵氏总祠等。西街有大港商会、崇曾小学、木船社、搬运站(前身为轿夫行)、油米厂、财神庙、关帝庙、观音阁等。[3]

人文古迹

古建筑

大港古镇街巷里弄纵横交错,鳞次栉比,除了主街外,还有若干背街。东街有万兴里、太平里、伯先里、旌德里等;西街有双十里、中和里、中通里、西平里、迎山里等,还有官弄、于家弄、螃蟹弄以及沙家街等。每个路口有歇脚亭,印象最深的是西入口的“西来门”和西北入口(通向江边码头)的“过街棚”,有几大开间,道路从房屋中间穿过,两边设有长条凳,房屋空敞宽大,可容纳十几辆独轮车停放。四周墙壁上绘有彩色壁画,一方面是正面宣传的故事,如三娘教子、孔融让梨、贞女受封、进士及第等;一方面则是令人触目惊心地宣示因果报应的画面,如剖腹挖心、剥皮抽筋、上刀山下油锅等阎罗审判场景。

上世纪初,有人评价:“吾邑号称望族者,莫如大港之赵”。大港赵氏有一百零九支之多,并各自拥有“堂号”。同一堂号的赵氏一般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这样就造成了大港古镇深宅大院数量众多,规模恢宏,实为江南农村罕见。拥有堂号的建筑最小三进,最大九进,一般为三开间,也有五开间、七开间的,并带有天井、厢房和楼房,有的还带有花园,有的还是数进并排,中间隔有弄堂、走道,似乎一眼望不到头。

故居

除了这些赵姓老宅,古镇上颇具名气的豪宅大院还有“八大门”、“十九宅”、“冷国公故居”、“赵国华庭院(太平门)”等。“八大门”为铁页大门、竹子大门、砖头大门、旗杆大门、八卦大门、元宝大门、牛市大门等,旗杆大门前还留有四个旗杆的柱石,大门连同经德堂有“九十九间半”。“八大门”规模宏大,建筑精美,造型各一,砖雕、石雕、木雕处处可见。后来有些宅院破落了,竟成为小孩捉迷藏的绝佳迷宫。

与“八大门”并列的原来还有石头栏杆大门,位于青石桥西北侧大港河边,大门坐西朝东,门楼天井石雕精美。房屋后来遭到太平军焚毁,高大宽敞的大厅成了一大片空荡荡的庭院,周围墙壁尽显赭红色,地面上破碎的罗地砖和毁损的雕花柱石础似乎仍能显现昔日的豪华。老宅原来有好几进,劫后余生只剩下一栋孤零零的楼房和一些厢房边屋。石头栏杆大门的命运,是许多大港老宅遭遇“长毛造反”的一个缩影。

此外,后来成为大港供销社办公区的原大丰古宅也极具特色,铁皮铆钉大门,从南到北九进相连,中间为跑马楼,楼楼相通,后面是大花园,楼台亭阁,蔚为壮观(解放后改为酱园加工区)。

济舟花园

镇西还有一座西洋建筑——济舟花园(后改为小学和医院),整个建筑从建材到风貌俱为西洋格调,连花园也颇有洋味,让当时的大港人大开眼界。据传宅主人有国外背景,西学功底甚厚。[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