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具足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王具足蟲(學名:或稱巨型深海大蝨、巨型等足蟲是大王具足蟲屬的一個種,生活在冰冷的大西洋深海裡。
身體特徵
成年大王具足蟲的體長可達19—37厘米。這樣的巨大體型在节肢動物中都是很難得的,其他的一些等足類動物都只有1—5厘米。其實人們對此類體型的動物都應該會比較熟悉,如大王具足蟲的陸地表親——潮虫是在生活中時常可以見到的。兩者的身體都是腹—背壓扁的,且都有堅硬的鱗片狀鈣質外骨。這樣鱗片在上與頭部、在下與尾部都是合為一體的,猶如一個帶尾短腹的盾牌。
大王具足蟲有著由近4000個平面小眼組合成的複眼。無柄的複眼在頭部相互保持遠距。此外,大王具足蟲還有兩對觸鬚。
大王具足蟲有七對關節肢,第一對關節肢已經進化成顎足,這樣可以把食物送到四套顎處。腹部還有五塊被稱作pleonites的鱗片,每塊鱗片都有一對雙枝腹足,其作用是爲了能夠在水中行動。帶有呼吸構造的扁平支起著鰓的作用。
大王具足蟲一般都是淡紫色的。
生態地位
大王具足蟲是深海環境中重要的食腐動物[1]。自170米深、昏暗的次沿海區域,至2140米深、幽黑的深海區域都可以看到大王具足蟲的蹤影,而這些深海區域有著極大的壓強,且溫度可以低至攝氏四度。80%的大王具足蟲都生活在365—730米的深度。一般在滋泥或黏土層中獨自生活。
大王具足蟲食源廣泛,他們大多是肉食性的,主要是食用死去的海洋生物的屍體,如鯨魚、魷魚和其他一些魚類。此外,他們也會主動獵食一些行動緩慢的海洋生物,如海參、海綿、線蟲、放射蟲等海底動植物。當然大王具足蟲有時也會捕食魚類,比如攻擊捕魚網等。當大洋深處食物匱乏的時候,大王具足蟲只有靠天活命,它們可以忍受長期的飢餓。例如饲养于日本三重縣鳥羽水族館的大王具足蟲在绝食5年43天後才死亡。當一次性遇上大量食物時,大王具足蟲可以把自己填飽到最後只能勉強行動的地步。
1990年,東澳大利亞海洋食腐動物探索計劃開始研究澳大利亞東海岸的甲殼綱動物。他們發現,海底越深動物越少,但物種個體越大。在澳大利亞的深海水域發現的大王具足蟲可以與在墨西哥或印度的發現相比擬。
繁殖方式
大王具足蟲的季節性數量增多主要發生在春天和冬天,這應該是因為夏天的食物短缺所致。成年母體在性活躍期會長出一個育幼袋。大王具足蟲卵是所有無脊椎動物中最大的。蟲卵都被安全的安置在育幼袋中以度過孵化期。一個正在孵卵的母體如果大量進食,可能會導致身體膨脹從而使得蟲卵被擠出育幼袋。
當大王具足蟲從育幼袋中出來的時候,它們就已經是成蟲的微型版了。它們不再屬於幼蟲階段,除了最後一對胸部附器外,其他都已經充分發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