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黑斑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白菜黑斑病
大白菜黑斑病是由芸薹链格孢等引起的、发生在大白菜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外叶或外层叶球上,子叶、叶柄、花梗和种荚也可被害。叶片发病,叶片上产生小黑点,病斑逐渐扩大,形成黑褐色同心轮纹,病斑周围有时有黄色黄晕,病斑直径2-6毫米,或从叶边缘发病,形成褐色至黑褐色同心轮纹。后期多个病斑汇合,有时中间穿孔或破裂。植株下部叶片常发病严重,后逐渐发展到上部叶片,整株枯死。
大白菜黑斑病在中国各地都有发生,是大白菜的一种常见叶部病害。大白菜受害后光合作用减弱,植株衰老加速,茎叶味苦,品质低劣,产量明显减少,在部分地区流行年份会减产20-30%。
大白菜黑斑病的防治应采取加强栽培管理为主,选栽抗病品种、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大白菜黑斑病
外文名:Chinese cabbage alternaria leaf spot
别 名:链格孢叶斑病、黑霉病、轮纹病
病 原:芸薹链格孢等
为害作物:大白菜
为害部位:叶片、叶柄、花梗、种荚
为害症状
大白菜黑斑病多发生在外叶或外层叶球上,子叶、叶柄、花梗和种荚也可被害。
苗期发病:若种子带菌,田间种子出芽率明显降低,出芽后腐烂坏死;或子叶形成褐色小斑点,并逐渐扩展为轮纹斑,扩展整片子叶后干枯,严重时造成死苗;茎部出现纵向褐色斑。
叶片发病:多从大白菜的中下部外叶开始,初为近圆形褪绿斑,后为直径2-10毫米,具明显同心轮纹的灰褐至暗褐色近圆形病斑,有或无黄色晕环。干燥时病斑变薄,有时破裂或穿孔,潮湿时在病斑两面生微细的褐色、暗褐色或黑色霉层。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不规则的大斑块,致半叶或整叶枯死,甚至叶片由外向内干枯,造成叶球裸露。发生于叶缘时易与黑腐病混淆。
叶柄发病:病斑长梭形或纵条状,暗褐色,凹陷,病重时叶柄腐烂、脱帮。
花梗和种荚发病:病斑近圆形,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有或无轮纹,潮湿时生黑褐色霉层,有别于霜霉病。留种株发病严重时叶片枯死,茎上密布病斑,种荚瘦小,种子干瘪。病菌亦可随大白菜入窖继续为害,引起叶帮腐烂。
病原
白菜黑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Berk.)Sacc.引起。该病原菌除为害白菜外,还为害萝卜、菜花、芥菜、油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和茄科、百合科、葫芦科等蔬菜。 [1]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在病残体、种子上越冬,作为初侵染源。发病后,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因此在多雨高湿条件下该病发生较为严重。在湖南省当温度为17℃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时适合病菌生长及病害发生流行,一般有春秋2个病害高发期。
侵染循环
病原菌的初侵染源主要为带菌种子和遗留在田间的病残体。病原菌也可在土壤中存活至少2年,条件适宜时可存活12年。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在白菜收获的时候,分生孢子从病组织上脱离,可传播至高达1800米的高空进行远距离传播。病原菌还可通过人类、家畜、昆虫(如黄曲条跳甲)及农事操作在田间短距离传播。温暖干燥的环境易于分生孢子的传播分散,但是叶片湿润的状态更利于分生孢子的侵染。传播至白菜上的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寄主气孔、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潜育期3-5天。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斑上能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并进行重复侵染。
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
黑斑病病原菌可附在大白菜种子上,直接侵染幼苗。因此,在大白菜播种前,可用种子重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2%~0.3%的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
2、控制田间湿度
在易发病期,田间湿度大,发病重。①适期定苗。应根据大白菜的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等因素,适期用适当的株距定苗(太原地区不能迟于9月上旬),以改善田间通风条件。②合理浇水。在易发病期,要“看天、看地、看大白菜长势”适时适量按畦浇水,应避免浇水后遇降雨天。田间积水要及早排出。
3、叶面补肥
若植株长势弱,除加强水肥管理外,还可在所喷的药液中加入0.2%磷酸二氢钾或1%红(白)糖,给叶面补充营养。
4、及早喷药
黑斑病病原菌侵入大白菜叶片后,过3~5天就可形成病斑,而病斑上又可生出黑色霉状物,再侵入大白菜。因此,在大白菜的下部叶片上出现病斑时,即可喷药,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3~5次,每667平方米每次喷药液50千克。
5、注意事项
易发病的地块:与十字花科蔬菜连茬和邻茬的地,没有进行种子处理而播种的地,播种过早的地,田间植株密度大的地,基肥和追肥不足的地,植株长势弱的地,大水漫灌的地,易发病。
易受害的蔬菜:除大白菜外,萝卜、甘兰、油菜(小白菜或青菜)、花椰菜 (菜花)等,易受该病害侵染,防治措施可参照大白菜。 [2]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