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禾方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禾方鼎 |
---|
|
大禾方鼎,又名人面纹方鼎,[1] 是商周时期的铸品,为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在湖南宁乡市出土,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商大禾方鼎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重12.85千克,鼎身四周有棱饰,器壁四面装饰高浮雕的人面纹饰,人面五官准确,双耳上侧饰有兽面纹常见曲折角,下侧有兽面纹的腿和足,整体以云雷纹为地纹,鼎腹内壁铸铭文两字“大禾”。商大禾方鼎是目前中国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青铜鼎,是研究古代思想意识、祭祀风俗,以及审美意识的重要资料。
形状规格
商大禾方鼎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重12.85千克。鼎呈暗绿色,鼎口略大于底。鼎身四周有棱饰,器壁四面装饰高浮雕的人面纹饰,人面五官的形象十分准确,面宽而方,嘴型宽大,吻部突起,高颧骨,大鼻,眼睛上有两道弯眉,粗大的双耳分列于两侧,耳穿为圆拱形。双耳的上侧还饰有商代兽面纹常见的曲折角,下侧有兽面纹的腿和足,整体以云雷纹为地纹。鼎腹内壁铸铭文两字“大禾”[2]。
出土过程
1959年秋在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黄村出土。当时挖掘出它的当地农民黄某准备将其作为废铜卖钱,由于器形巨大不利于搬运,就将其砸成几块,背到废品收购站。黄某挖出有人脸方鼎的事情被湖南省博物馆的一位老专家得知后,他来到黄家走访,但当时人面纹方鼎已经同收购站的其他废铜一起运走,准备送冶炼厂回炉。老专家和黄某火速赶往长沙,在毛家桥中心仓库门口截下了即将运往冶炼厂的卡车,在废铜铁堆中终于找到了鼎的碎块,但鼎的腿及底部没有找到,工作人员顺着废铜的转运路线,在株洲废铜仓库找到了腿及底部残片,两年后腿部也被找到。后来由湖南省博物馆修复。
文物流传
1959年,商大禾方鼎在宁乡黄材镇胜溪村出土。其最初被一位农民卖给了废品收购站。其后,器物的一块残片被湖南省博物馆派驻到废铜仓库拣选文物的工作人员发现,并在调查追击中找到了10多块,经初步拼对与研究,发现缺一条腿与底部。器物运到湖南省博物馆后,修复师傅张欣如对其进行了修复。事后二年,所缺一腿被发现并被接上原器物。
鉴赏价值
商大禾方鼎运用重复、对称的形式法则,整体布局严密,将写实与抽象纹饰相结合,四组相同的纹饰集于一身,不仅强化了装饰主题,而且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达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这反映出商代晚期青铜制作者已具备了较强的写实能力和制作水平。鼎上的人面比例准确,鼎长边人面较短边人面略大,五官部位及脸上表情却如出一范,显示了制造时代的铸造和塑型的高超技巧。
商大禾方鼎的内壁有铭文二字,一字作“大”,一字为“禾”。古人造该鼎时刻此二字铭文,目的是寓意希望稻谷丰收,希望作物能长得与人齐高,祈祷在农业上获得更大的丰收。 器壁纹饰蕴含的意义大体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人面鼎”即“人面饕餮纹鼎”。学者孙作云认为商大禾方鼎的器壁主要纹饰实际是饕餮纹的演变。其二:商大禾方鼎器壁纹饰人物为蚩尤。其三:商大禾方鼎器壁纹饰为蝉神。其四:商大禾方鼎器壁纹饰是大禾方国统治者。学者刘森淼在“湖南出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青铜器学术研讨会”上称,商大禾方鼎的出土地湖南宁乡黄材正是殷商王朝的“大禾方国”。从商大禾方鼎的造型上来看,鼎腹所铸人面脸庞比较圆润,嘴唇丰厚,耳朵垂下有爪形坠饰,耳上的“几”字造型仿佛是一种发饰。根据这些,刘森淼认为商大禾方鼎上所绘人面是一个高贵的女人形象,而且有可能是大禾方国信仰的神明或统治者。
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商大禾方鼎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商大禾方鼎在装饰上以人面为饰,是目前中国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青铜鼎。人面的形象极其奇异,给观者一种望而生畏、冷艳怪诞的感觉,是研究古代思想意识、祭祀风俗,以及审美意识的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
- ↑ 【文物赏析】大禾方鼎,考古资讯,2018年6月6日
- ↑ 傅举有:《青铜人面方鼎死而复生(图)》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6-05-17. 《广州日报》 2005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