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红瓢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红瓢虫

中文名:大红瓢虫

拉丁学名:Rodolia rufopilosa Muls.

动物界

:昆虫纲

:鞘翅目

:瓢虫科

大红瓢虫,体近圆形,呈钢盔状。头部(除眼外)前胸背板,小盾片及足黄红色,腹面各部亦呈黄红色。

大红瓢虫在浙江每年发生四代。成虫越冬,越冬成虫在 3月中、下旬活动,4月中、下旬产卵。第1代由4月中、下旬至6月下旬;第2代由6月下旬至7月下旬;第3代由8月上旬至9月上旬,第4代由9月上旬至次年4月中旬。因雌虫的寿命及卵期彼长,故在6-7月之交,前后代次相互混杂.在四川一年发生3-4代,越冬成虫在次年3月中旬开始、活动,4月中旬产卵。各代成虫分别发生于6月上旬,7月中旬,8月下旬,9月中、下旬。

基本信息

中文名:大红瓢虫

拉丁学名:Rodolia rufopilosa Muls.

动物界

:昆虫纲

:鞘翅目

:瓢虫科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吹绵蚧

寄主危害作物:柑桔

形态特征

成虫:体近圆形,呈钢盔状。长5.0-6.0毫米,宽4.6-4.8毫米。头部(除眼外)前胸背板,小盾片及足黄红色,腹面各部亦呈黄红色。初羽化时,背呈鲜艳的粉红色,老熟时转为暗红色。卵:朱红色,尖椭圆形,长约1.1毫米,宽0.46毫米。第一次脱皮后,体宽而扁,长约2.6毫米,呈绛紫色后转绛紫红色。第二次脱皮后,长约4.7毫米,体灰黑后转为暗紫色。第三次脱皮后长约6.8毫米,体全黑。幼虫老熟时长约10.5毫米。蛹:裸蛹、长约5毫米,宽4毫米。体外附有幼虫末次蜕皮的灰色皮壳。皮壳自背部中央纵裂,分离两旁,露出蛹体。

生物学特性

  • 生活史

各虫态历期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有所差异,在重庆桔区,卵期,日均温31.3-32.5℃时,为5.0-6.4天.平均5.5天;幼虫期,日均温25.3-32.2℃时,为6-21.9天,平均12.9天;前蛹期,日均温23.5-33℃时为4.3-9.0天,平均6天;蛹期,日均温18.5-33.3℃时,为5.2-20.1天。平均10.3天;成虫期,在日均温15.9-31.4℃时,为35.9-101天,平均68.4天。在浙江桔区,卵期平均3.7-9.5天,幼虫期平均15.3-25.3天,蛹期平均6.1-15.4天,成虫寿命第1代平均45.8天,第2代88.2天,第3代153天,第4代成虫越冬。

  • 生活习性

成虫行走敏捷,在中午时最为活动,入晚或风雨之日则隐藏在枯叶底或树干空穴,尤以卷缩树叶内最多。食物缺乏减遇外物惊扰,则飞翔远离,飞翔力通常所见的为15-18米.成虫一生交配多次,交配后数小时可开始产卵。第1代成虫产卵439粒,第2代598粒,第3代195粒,越冬代326粒。在重庆。6月下旬至翌年5月下旬,日均温14.2-31.4℃时,产卵46.0-197粒,平均141.1粒。卵产在吹绵蚧幼蚧腹下,卵囊上或体侧,一般每处产卵1-2粒,多则6粒,每天可产卵11-41粒。在重庆6月下旬至10月中旬,日均温21.6-32.5℃时,卵的孵化率为1.8-40.8%,平均为95%。

幼虫共四龄,多在吹绵蚧产卵雌成虫的体下或卵囊内或蜡质物中,这些场所既能稳妥隐藏,又可就近取食。蛹喜倒悬于阴凉的叶背面,在高温天气下,老熟幼虫多于枝叶荫蔽处化蛹,温度降低后,则在枝叶尖端向阳处化蛹。

捕食量,成虫和幼虫的食料,高度专一化,非特殊情况不取食吹绵蚧以外的其它昆虫。每头成虫平均每小时可食卵2.1粒,食幼虫则为1.3头。每头3龄幼虫每小时食幼蚧1头,四龄幼虫食幼蚧5.6头。成虫和幼虫均有自相残食现象,在食料缺乏时,尤为常见,幼虫准备化蛹时被食尤多。

  • 对温度的适应范围

大红瓢虫原产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要求最度较高,成虫交尾产卵最适温度为日平均温度26-20℃。平均气温在15℃以下,即停止产卵。在阴天无阳光直射的条件下,22-23℃即停止活动,但饥饿2-3天,即使在16-23℃的天气,也还取食。越冬后活动所需的温度较低,在阳光照射下,19-20℃即能活动。气温达35℃时一表现骚动,急行乱爬。高温时选择茂密林中栖息。由于它适应的温度范围较窄,在温带地区,活跃的时间较短,以四川柑桔产区而言,活跃期为5-9月,在这个期间,遇到酷热天气,也减少活动,如果没有适当的隐蔽场所,往往难以存居。[1]


地理分布

江苏、浙江、四川、福建、广东、广西;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菲律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