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大耳鼠兔

大耳鼠兔

大耳鼠兔是分布于国内鼠兔中最大的一种,体长150~200毫米,外形粗壮,耳圆大,无白色毛边,其长可达30毫米左右。

寄主牧草、杂草。为害特点主食植物的绿色部分,亦食嫩茎、幼芽和根。在内蒙古地区,夏季主食冷篙,

其次是锦鸡儿、地椒及禾本科和莎草科的一些植物。

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别 名草原鼠兔、蒙古鼠兔等中文学名大耳鼠兔

拉丁学名Ochotonamacroti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兔形目

科鼠兔科

分布区域国内分布于新疆、青海和西藏;国外分布于尼泊尔和苏联。

目录

形态特征

别名:达乌里啼兔、篙菟子、鸣声鼠和青苔子。

吻侧须极长,后伸可达前肢后方。后肢稍长于前肢,足垫小。夏毛体背由吻端经颈、背部至臀部均为红棕色,

毛基灰 黑色,毛尖红棕色;背部灰棕黄色,背部中央毛尖黑色,致使背中央毛色较为深暗;颈背有一小块暗黄色毛;

耳壳内外侧密被纯黄棕色短毛,前侧方有一小束淡色长毛;体腹面与四肢内侧白毛,毛基暗灰色,所以腹部常呈污白色;

颈下与胸部中央,有时出现少许棕色毛;前、后足背灰色。头骨较粗短,颅全长不超过45毫米,从背面观其轮廓弧度很大;

鼻骨前1/3处略膨大,鼻骨后部外缘平行;额骨前部宽平,有一对卵圆孔,孔上盖有一层透明黄膜;额后部隆起,

为头骨最高处;顶骨前部隆起、后部低平,顶间骨前窄后宽,略成三角形,颧弓不十分外凸,两侧几乎平行。

门齿孔与腭孔愈合为一个大孔,孔的边缘平滑无波折,黎骨露于外方。听泡很大。

生态特征

大耳鼠兔为典型的草原动物,一般栖息于沙质或半沙质的山坡、平原及高山草甸平原。营群栖穴居生活,

洞系可分为简单洞(夏季洞)和复杂洞(冬季洞)。简单洞多数只有一个洞口,无仓库。复杂洞具3~6个圆形至椭圆形洞口,

直径约5~9cm。洞口附近有球形粪便,鲜粪草黄色,陈粪灰褐色,洞口间具宽约5cm的网状跑道。洞口通道与地面成30~40°的角度,

并延伸约50cm后与地面平行。洞道结构复杂,弯曲多支,总长约3~10m。洞道中部具一窝巢,

内铺以碎草,窝形扁平。距洞口不远处有仓库1~3个。

大耳鼠兔具贮草习性,7~9月份集草,待草晒成半干后拖入洞中贮于仓库里,作为越冬之用。昼间活动,夏季中午炎热,

地表温度高,洞外活动少,所以一日内呈现上、下午两个活动高峰;冬季,两个活动高峰相隔时间缩短。

不冬眠。有积雪时,在雪下挖洞继续活动,洞口开于雪面,无风时,喜在洞口晒太阳。

在内蒙古地区,繁殖期为4~10月份,6月份繁殖率最高。一年繁殖两次,每胎5~6个,幼鼠7天已长毛并睁开眼,开始到洞外附近活动。

天敌主要有艾虎、银鼠、香鼠、黄鼬及一些猛禽和蛇类。

体外寄生虫有跳蚤和硬蜱。

分布范围

省内分布于河西走廊各县、甘南、夏河、碌曲、玛曲、临潭、卓尼和永登等地;

保护级别

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防治方法

鼠兔在我国草原地区,分布广,数量多,当前用化学灭鼠法是消灭鼠兔的主要方法。[1]

参考资料

  1. 大耳鼠兔,搜狗, 2021-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