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键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键琴(意大利语:clavicembalo;德语:Cembalo;法语:clavecin;英语:harpsichord),也称拨弦键琴或羽管键琴,出现于14世纪左右,是一种从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到18世纪巴洛克时期盛行于欧洲的乐器。它与小键琴同时并存流行约200年,到了18世纪时才居于键盘乐器的主导地位。根据霍恩博斯特尔-萨克斯分类法,由于大键琴的发声源来自收藏在内部的絯线,并利用琴键及其内置装置令弦线拨动而发声,因此被归纳为弦鸣乐器。其分类号为314.122-4-8。一般乐器分类法则归入键盘乐器或拨弦乐器。
历史
巴洛克时期早期一直到古典时期,亦即是19世纪20年代末,都是大键琴音乐的发展最高峰时代。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生为大键琴创作出无数杰出的作品。虽然大键琴因为古钢琴或现代钢琴出现后没落了,但是到了20世纪初10年代之后,却在法国复兴起来。由于现代制造钢琴技术不断进步,大键琴柔合了新旧特色,因此,在法国大键琴又被称之为 clavecin[1]。
特色
过往大键琴所用来拨弦用的拨子多是由鸟类的羽毛管所做的,现今改良后的大键琴,大都改以塑胶作为拨子。由于大键琴基本上是利用拨弦来发出声音,所以它的音色较为清脆而细弱[2]; 像古典吉他或者是匈牙利的辛巴龙 (cimbalom), 不像钢琴的声音那么坚固沉实。另外大键琴的音量也比现代钢琴小得多,而且也没有像现代钢琴那样,可以产生巨大的声音上的变化。大键琴的表演不但担任独奏,也有合奏、伴奏; 通常以通奏低音演奏形式出现。另外,大键琴有很多特点是现代钢琴所无法取代的。由于大键琴的弹奏速度比现代钢琴快许多,因此许多乐曲要按大键琴的速度在现代钢琴上弹奏是不现实的。最明显的例子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几首帕蒂塔 (partitas),由于现代钢琴基本上阻力较大, 因此几乎无法演奏。大键琴速度虽快,但更重要的是, 它在装饰音的处理上更简单、更漂亮。装饰音在巴洛克音乐是相当重要的元素。大键琴弹装饰奏的时候由于音快、音量轻,在现代钢琴上表达非常困难。由于大键琴音量的变化不大,所以这些装饰奏,大键琴处理上便轻而易举了。
现状
大键琴极大的缺点是无法使用手指直接改变其音量和音色, 终于使得在18世纪才发明的古钢琴逐渐在18世纪末期取代了它过去在键盘乐器类的首要演奏地位。20世纪随着巴洛克音乐古风的再度流行, 大键琴又重新受到了关注, 世界各地音乐学院依然设有大键琴学习的课程和学位, 而且, 现在也出现了许多性能极佳的仿制或翻新过的古董大键琴。
视频
大键琴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全世界只有20件,这种乐器是钢琴家族的“异类” ,搜狐, 2017-9-1
- ↑ 大键琴与昨日的世界,知乎,2017-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