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大隅良典

大小無變化,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大隅良典'''(英語:Yoshinori Osumi,{{bd|1945年|2月9日| }}),[[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学]]家。現任[[東京工業大学]]前沿研究機構特聘教授、第6位[[東京大學]]特別榮譽教授<ref name="Yoshinori-01">[https://www.u-tokyo.ac.jp/focus/ja/articles/t_z1402_00004.html 大隅良典先生に「東京大学特別栄誉教授」の称号を授与 ]</ref>等職。
2016年[[大隅良典]] 因「對 [[ 細胞[[ 自噬]]機制的發現」成為21世紀第2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單人得主<ref name="Yoshinori-02">[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10035017.aspx 諾貝爾醫學獎 日本學者大隅良典獨得,中央社]</ref>,他是歷年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第39位單人得主,也是繼2015年獲獎的[[大村智]]後,第4位拿下諾貝爾醫學獎的日本科學家。那時,他71歲的年紀,也遠高於歷年來得主的平均年齡58歲,相當不容易。<ref name="Yoshinori-03">[https://www.storm.mg/article/173404 大隅良典:科學工作不一定能成功,勇於挑戰的精神很重要 ]</ref>
* '''大隅的研究經歷坎坷,曾因成績不合格無法畢業'''
==='''從化學轉念生物 -- 仍然是個坑'''===
[[File: Yoshinori_young.jpg |缩略图|right|200px|[http://china.caixin.com/2016-12-11/101025642.html 圖片來源:念東京大学時的大隅良典 ] ]]
長期以來,大隅一直都很想當一位[[化學家]]。當他一路過五關斬六將,如願以償進入[[東京大學]]化學系的時候,儘管他對化學充滿熱情,他卻冷靜了下來思。他認為現代基礎學科之一的化學體系已經 非常 發展 了一 很成熟 ,他不太可能幹出什麼大成就或大突破。於是,他決定轉去學生物。
1967年,22歲的大隅良典本科(大學)畢業後,接著又讀了碩士研究所,然後到[[京都大學]]去讀博士研究所。在這期間,他表現一般,沒做出什麼東西來。1972年,由於論文沒有通過答辯,所以大隅沒有在京都大學拿到博士學位。
大隅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他又回東京大学讀博士。花了兩年時間,這次他順利畢業了(1974年) 畢業後,他卻發現很難找到工作。
此時,對大隅而言,不只化學是坑,生物也是坑。<ref name="Yoshinori-11"></ref><ref name="Yoshinori-13">[http://china.caixin.com/2016-12-11/101025642.html 50岁还是副教授,大隅良典荣膺诺奖之路 ]</ref>
那時的埃德爾曼不僅長得帥,還道行高深,有很高的科研成就。他是197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獲獎的時候才34歲,是名副其實的青年才俊。
在大隅來到美國的第一年,197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洛克菲勒大學、[[比利時]] 裔的科學家[[克里斯汀·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他是[[溶酶體]]的發現者,也是第一個提出「[[自噬]]」這個概念的人。
在美國的3年,看似前途大好的大隅並沒有好成績,也許是還在摸索自己的研究方向。大隅回憶自己在美國的日子是「我這輩子最艱難的時光」。語言並不是他主要的障礙,最大的問題是,他一直以來都在研究[[大腸桿菌]],而埃德爾曼實驗室主要研究[[發育學]],對此他一竅不通,只能從頭學起。他抑鬱又苦悶地幹了一年半,這時候,實驗室裡來了一個名叫[[麥克·賈溫斯基]](Mike Jazwinski)的新同學。大隅打聽到他的研究方向是酵母細胞內的DNA複製,於是決定加入他的研究。
到50歲時候的大隅,還只是個副教授 -- 可以說,50歲之前的大隅,其人生算不上成功;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沒有什麼競爭力,所以必須尋求新的領域做研究,哪怕是很冷門的領域。」
然後,同年(2009 )轉至[[東京工業大學]]綜合研究院、前沿研究機構擔任特聘教授至今。因此,他曾感慨地說,當初若沒有離開[[東京大學]],也許無法完成這些有關「[[細胞自噬]]」重要的發現。<ref name="Yoshinori-12"></ref><ref name="Yoshinori-13"></ref><ref name="Yoshinori-21">[https://kknews.cc/zh-tw/science/ma9j6oz.html 大隅良典:大器晚成者 ]</ref>
=='''做冷門研究,竟是劃時代的「細胞自噬」'''==
==='''「自噬」即「自我吞噬」'''===
[[File: Yoshinori_autophagosome_v4Yoshinori_autophagosome_v5.jpg |缩略图|right|300px|[https://kknews.cc/science/aqem5j.html 圖片來源:細胞自噬簡略圖(原圖取自諾貝爾官方網站的圖例說明) ] ]]
前面提過,197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 克里斯汀·德·迪夫 曾經在1963年提出「自噬(autophagy)」這個詞,它來自希臘語,auto-意為「自我」,phagein意為「吃」。自噬是一個涉及到細胞自身結構通過溶酶酵素體機制而被分解,機體細胞自我再生的一種過程,這個過程能快速提供能量和材料用於應急,還能用來對抗病原體、清除受損結構,簡而言之,「自噬」 即「自我吞噬」之意。<ref name="Yoshinori-32">[https://www.iwiki01.com/1c59041115b4a31c/ 克里斯汀·德·迪夫 生平]</ref><ref name="Yoshinori-33">[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44031994 生命奧秘:細胞自噬或許開啟延年益壽大門 ]</ref>
7,4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