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大隅良典

Mackerel讨论 | 贡献2019年10月2日 (三) 17:13的版本

大隅良典(英语:Yoshinori Osumi,1945年2月9日),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现任东京工业大学前沿研究机构特聘教授、第6位东京大学特别荣誉教授[1]等职。

大隅良典
おおすみ よしのり
出生 (1945-02-09) 1945年2月9日(79岁)
日本福冈县福冈市
国籍 日本
母校 东京大学
机构 洛克菲勒大学东京大学基础生物学研究所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东京工业大学
知名于 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研究
研究领域 细胞生物学
奖项 日本学士院奖(2006);朝日奖(2008);京都奖基础科学部门(2012);盖尔德纳国际奖(2015);文化功劳者(2015);威利奖(201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文化勋章(2016);生命科学突破奖(2017)

2016年大隅良典 因“对细胞自噬机制的发现”成为21世纪第2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单人得主[2],他是历年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39位单人得主,也是继2015年获奖的大村智后,第4位拿下诺贝尔医学奖的日本科学家;他71岁的年纪,也远高于历年来得主的平均年龄58岁,相当不容易。[3]

  • 坎坷的研究经历,曾因成绩不合格无法毕业
  • “搞科学的宫崎骏”,一头栽进冷门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奖肯定
  • 大隅良典为何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青睐?
  • 大隅的“细胞自噬”和“吃饭要吃七分饱”,“细胞的代谢,让人更长寿”有何相关连?

目录

坎坷的研究经历,大器晚成

在镜头下,大隅良典看上去远比实际要年轻。他那自二十多岁在美国留学时就保有的“专属"胡须"标志”,在日本,有人叫他“搞科学的宫崎骏”!

诺贝尔奖得主都有一段精彩的人生故事,大隅良典当然也不例外。不过,不同于那些顺风顺水的天之骄子,大隅良典的研究之路,相对之下就显得坎坷许多。[4]

早年受父兄影响,启发他对科学的兴趣

大隅良典在二次大战太平洋战争终战前的1945年2月9日,出生于日本福冈县,他是家中四兄弟的老小。他的父亲大隅芳雄九州帝国大学的工科教授。小时候,他的哥哥常常买科普书籍给他看,例如,八杉龙一的《生物的历史》、三宅泰雄的《空气的发现》以及法拉第的《蜡烛的化学史》。除了从小受到父兄的影响,那些科普书籍更启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4][5]

从化学转念生物 -- 仍然是个坑

长期以来,大隅一直都很想当一位化学家。当他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如愿以偿进入东京大学化学系的时候,尽管他对化学充满热情,他却冷静了下来思。他认为现代基础学科之一的化学体系已经非常发展了一很成熟,他不太可能干出什么大成就或大突破。于是,他决定转去学生物。

1967年,22岁的大隅良典本科(大学)毕业后,接著又读了硕士研究所,然后到京都大学去读博士研究所。在这期间,他表现一般,没做出什么东西来。1972年,由于论文没有通过答辩,所以大隅没有在京都大学拿到博士学位。

大隅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他又回东京大学读博士。花了两年时间,这次他顺利毕业了(1974年)毕业后,他却发现很难找到工作。

此时,对大隅而言,不只化学是坑,生物也是坑。[4][6]

无奈之下,远渡美国 -- 还是没好成绩

当时日本的科研环境不太好,可以选择的研究所职位很少。无奈之下,他拿著东京大学恩师今堀和友的推荐信,远渡太平洋美国,进入洛克菲勒大学 杰拉尔德·埃德尔曼(Gerald Maurice Edelman)的研究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员3年(1974-1977年间)。

那时的埃德尔曼不仅长得帅,还道行高深,有很高的科研成就。他是197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获奖的时候才34岁,是名副其实的青年才俊。

在大隅来到美国的第一年,197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洛克菲勒大学、比利时裔的科学家克里斯汀·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他是溶酶体的发现者,也是第一个提出“自噬”这个概念的人。

在美国的3年,看似前途大好的大隅并没有好成绩,也许是还在摸索自己的研究方向。大隅回忆自己在美国的日子是“我这辈子最艰难的时光”。语言并不是他主要的障碍,最大的问题是,他一直以来都在研究大肠杆菌,而埃德尔曼实验室主要研究发育学,对此他一窍不通,只能从头学起。他抑郁又苦闷地干了一年半,这时候,实验室里来了一个名叫麦克·贾温斯基(Mike Jazwinski)的新同学。大隅打听到他的研究方向是酵母细胞内的DNA复制,于是决定加入他的研究。

从那之后,大隅就和酵母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当时更没想到,他后来的研究竟会用酵母菌来研究细胞自噬。[4][5][6]

升迁之路相当缓慢

大隅返国后回到母校东京大学,按照日本大学的制度,从1977担任研究助理开始,花了将近9年的时间,才在1986年升上讲师。1988 年转至教养学部(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生物系担任助理教授,成立自己的研究室,他曾自嘲那是个“很小的研究室,只有3个人(他和他的两个学生)”,他在那里蹲了4 年,做关于细胞液泡(vacuole)与囊泡(vesicle)的研究。这年他已43岁了 -- 在那个年纪,很多学者已升任正教授职位了,而他才升至最基属的职位。

一直到1992年,独立发表了第一篇有关“细胞自噬”的论文。然后利用“酵母菌”陆续找到了一系列控制“细胞自噬”的基因。

随后,他在1996年离开东京大学,转至位于冈崎国立基础生物学研究所担任教授,这年他巳51岁了。他在那里完成了许多重要的发现,直到2009年退休。

到50岁时候的大隅,还只是个副教授 -- 可以说,50岁之前的大隅,其人生算不上成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没有什么竞争力,所以必须寻求新的领域做研究,哪怕是很冷门的领域。”

然后,同年(2009)转至东京工业大学综合研究院、前沿研究机构担任特聘教授至今。因此,他曾感慨地说,当初若没有离开东京大学,也许无法完成这些有关“细胞自噬”重要的发现。[5][6][7]

做冷门研究,竟获诺贝尔医学奖的青睐

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1977年,大隅从美国回到日本跟随Anraku教授开始从事研究之后,他就决心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他曾说:“在Anraku教授实验室工作,我选择了酵母液泡作为我的研究项目,因为还没有人研究它。”[8]

“自噬”即“自我吞噬”

前面提过,197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 克里斯汀·德·迪夫 曾经在1963年提出“自噬(autophagy)”这个词,它来自希腊语,auto-意为“自我”,phagein意为“吃”。自噬就是细胞降解回收自己零部件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快速提供能量和材料用于应急,还能用来对抗病原体、清除受损结构,简而言之,“自噬” 即“自我吞噬”之意。虽然人们早就知道自噬存在,但是只有在大隅良典的精巧实验之后,人们才意识到它的机制,懂得了它的重要性。[9]

显微镜助攻,观察被“饿死”的酵母菌

1988年,大隅升任助理教授后,成立自己的研究室,和他的两个研究生观察酵母菌,做关于细胞液泡(vacuole)与囊泡(vesicle)的研究。


  • -----------

发表在不起眼的期刊

1993年,大隅良典海选自噬基因这篇划时代的文章悄悄发到了不起眼《FEBS Letters》上。这个研究在当时真没人注意,谁敢说这是划时代,这人肯定是疯子!而且酵母即便是缺了自噬,在正常条件下也活蹦乱跳,挺乐呵似的,自噬的重要性似乎也没什么。

原文网址:https://kknews.cc/science/ajkmnj.html



==大隅良典细胞自噬==[10][11][12][13]

  • 细胞的“自噬作用”(以下或称“细胞自噬”)是细胞对于自己的胞器进行分解、回收的机制。“自噬作用”机制:
    • 它能移除存活时间长的蛋白质巨分子复合体、以及已退化或受损的胞器;
    • 它能调控饥饿状态下细胞内非重要成分的消化及再利用,以及参与移除细胞某些成分以提供空间给新成分的各种生理过程;
    • 它是清除入侵微生物及毒性蛋白质聚合物的重要细胞机制,因此在感染老化、及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原因[10][11][12][13]

轶事:大隅良典胡须

发言

大隅良典于2016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后在斯德哥尔摩发表谈话,提到:“在年轻世代中,被要求在极短期间就交出研究成果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我希望能创造出一个各人能尽情探究其志趣的科学世界。”长期以来他对于“日本的科学正在空洞化”的警告,开始成为媒体焦点[16]

视频

20161004 中天新闻 发现细胞自噬机制 大隅良典独获医学奖
日本科学家获诺奖 他的细胞自噬机制是个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