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增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天增镇是黑龙江省巴彦县最北部的一个重要集镇,全镇有9个行政村,97个自然屯,幅员面积230.37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21.79万亩,总户数9023户, 总人口37754人(2017年)。

基本概况

天增镇位于巴彦县北部,北濒绥化,南倚黑山,东与山后乡相邻,西与万发镇和德祥乡接壤。全镇有9个行政村,98个自然屯,有农户9040户,总人口37754人(2017年)。镇党委下属11个党总支,53个党支部,853名党员。

全镇幅员面积230.37平方千米(2017年),现有耕地面积27.1万亩,人均耕地面积6.9亩,水田面积2.91万亩,是巴彦县拥有耕地面积最多的农业镇。

几年来,天增镇艰苦创业,求真务实,开创进取,着力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种植业结构和农村劳动力结构的“三个调整”方略,大力发展粮食经济、畜牧经济、特色经济、劳务经济“四个经济”,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2012年全镇社会总产值实现4.6亿元,同比增长8%,农民工均收入实现6320元,同比增长10%。

天增镇地理位置独特,南部依托老黑山,属丘陵地带;中部平川,绥巴公路贯穿全境;北部临泥河与绥化隔河相邻,地势低洼。天增镇属第二积温带下线,常年积温2800℃,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根据这种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土壤结构,适宜划区建带产业化规模发展。南部为山产品,中药、烤烟经济带;中部马铃薯、瓜菜、高产玉米、优质大豆经济带;北部是绿色有机水稻经济带。

天增镇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现有耕地面积27.1万亩,是巴彦县拥有最多的耕地面积的乡镇。玉米、大豆、水稻是我镇种植业主攻方向,每年种植玉米15万亩,大豆7万亩,水稻2.91万亩,其它2.2万亩,粮食总产可达到17.7万吨,农业产值可实现1.46亿元,农民年均收入的60%来源于农业,是典型的农业乡镇。我镇北部泥河沿岸,有大面积的低中产田需要改造,发展绿色水稻潜力很大。

天增镇有充足的粮食资源和良好的畜业生产基础,其中以转化粮食为主的生猪生产和秸杆养牛是畜牧业发展方向。2012年全镇畜牧业产值达到了2.13亿元,生猪养殖户达到了4600户,生猪饲养量达到了12万头,户均35头。黄牛饲养量突破了4500头。养猪户规模逐年扩大。全镇养殖户由原来的3800户增加到4600户,占农民总数的48%。天增镇生猪养殖的特点是,农户利用农闲时间转化自己生产的粮食,降低了生猪生产的成本,由少数大户养殖向小户群体发展,提高了抵御市场冲击的能力,稳定了生猪生产。生猪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充分利用现有养猪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入栏率和出栏率。2012年,全镇又建设了三个出栏2000头的生猪养殖小区。

天增镇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全镇有农业人口38000多人,劳动力19800人,多年来全镇已向外转移农户1918户,人口6957人,劳动力4200人,由于转移大量人口,使人均耕地由6.9亩,增加到8.1亩,相当于增加耕地面积48000亩,增加收入1500万元,人均增收500元,2012年又向外转移劳动力3500人,年可增加收入1400万元。一是向外输出与向内转移相结合。落实好土地政策,积极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创收,解决了其后顾之忧。同时大力发展生猪养殖,特色种植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在家3000多名劳动力既能种田又能获得一部分收入。二是常年输出与季节性输出相结合。面向大城市,进入大领域,融入大流通,引导农户全家整体输出。同时在水稻播秧季节,积极组织和发动农村劳动力临时向外输出创收,解决农民剩余劳动时间问题。三是力量型劳务输出与技术型劳务输出相结合。以黑龙江省农技学院和县劳动局为依托,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和科学技术培训。天增镇利用冬春闲暇时间,对劳务人员培训,每年培训8期,每期10个班,培训人数达5000人次,使农民掌握一技之长,使劳务人员由力量型向技术型转变,更好地适应劳务市场的需求,提高了劳务人员的素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天增镇稳步推进特色经济。大力培植,发展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作物。2010年,天增镇订单种植马铃薯达7100亩,绿色水稻种植面积达29200亩,“两高一优”大豆11万亩,烤烟1250亩,向日葵籽订单种植650亩,优质谷子示范种植150亩,在特色经济上积极发展,稳步推进,向产业化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天增镇有比较丰富的石矿资源和森林资源。老黑山出产石材、石料和花岗岩石板,开采年限可达200年。天增镇还有千亩人工林场一处。另外宝龙、古山、天均等三个村有养鱼水面,面积达150亩。拉三太河、泥河两条河流及其支流流经全镇,水利资源丰富。

天增镇镇内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备,交通畅达,白色路面,上下水齐全。经多年的环境治理,镇容镇貌变化巨大,初步实现绿化、美化、净化。天增镇商贸活跃,是巴彦最北部的商贸、农贸和小商品集散地,非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了二、三产业升级,为企业落户搭建了平台。

天增镇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社会稳定。围绕着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粮食资源、农副产品加工资源、石料资源,有着很强的招商潜能,合作前景广阔。天增镇竭诚欢迎全社会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把这里的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为天增镇经济发展,人民的富裕安康做出贡献。[1]

历史沿革

天增镇地处长白山至松花江中下游,远古为肃慎地, 天增镇名源于驻地天增福屯名。清末,隶属巴彦州第七区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1月,改隶巴彦县管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日军占领巴彦县,立了伪天增区公署。东北沦陷后,1939年1月,设立天增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隶属天增区,1948年11月划归三山区管辖。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合胜乡。1958年9月,改称合胜人民公社。同年11月,将人和、山后、合胜、廉明、振平5公社合并成立天增大公社。1959年4月,划出一部分区域分设人和、山后公社;1962年3月,又将部分区域划出成立振平公社。1984年2月,政社分开,改为天增乡。1988年3月,改设天增镇。

经济发展

2004年全镇社会总产值实现3.1亿元,比2003年增长8%;财政收入比2003年增长33%;牧业产值实现9765万元,比2003年增18%;农民人均收入实现2820元,比2003年增长12%;黄牛饲养量4200头,生猪4.8万头,家禽28万只。井田酿酒公司生产的“天福宴”白酒和恒通骨粉厂生产的骨粉、骨油产品十分热销。天增镇可供开发的资源潜力很大,花岗岩储量约1.3亿立米。山产品蕨菜、刺老牙、榛蘑,可进行批量采集和加工。烤烟、亚麻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

社会事业

投资12万元完成了镇内居民自来水改造工程。投资40万元,用于改善农村居民饮水条件。积极增加教育投入用于修建标准化希望小学建设。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

相关视频

天增镇立平村靠山屯大道塌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