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府广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天府广场四川省成都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人民南路一段,地处成都市中心心脏地带。是人民东路,人民西路,人民中路与人民南路的起点。其形式与地位与北京天安门广场相似。

天府广场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形状为矩形,长比宽约1.5:1,地面全部由经过特殊工艺技术处理的浅色花岗岩条石铺成。

天府广场既是成都市的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又是成都市的地铁交通枢纽地带,历来是成都乃至四川的象征,更是成都的一张城市名片。

天府广场正北方的是首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雕像,它的高度达到30米,每逢盛大日子,中共四川省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都会令人清洗毛泽东主席雕像的灰尘。

基础设施

停车场位于天府广场地下2层,以解决这一地区周边商场和办公楼的停车问题。停车场以下的地下第3层是地铁站和一座变电站;停车场之上的地下1层,计划建设成商业和文化中心,包括一座地下购物中心等;天府广场地面除保留草坪外,还将种树栽花,设置雕塑,并在西广场空地建起一座博物馆。地下停车场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与天府广场周边大厦相通,是成都市面积最大的地下社会停车场。

成都地铁1号线、成都地铁2号线在天府广场交汇,天府广场成为新的焦点,天府广场下穿隧道也完成了全部绿化工程,天府隧道的绿化主要是利用人工更换手段,其主要方法就是在挡土墙下50厘米宽平台和隔离带台阶上放置可更换的四季花卉,从而将其打扮成为成都最漂亮的鲜花隧道。

历史沿革

天府广场在古代成都的皇城附近。 公元前347年,相当于中原的战国时期,蜀国开明王九世迁都成都,在成都平原上建立“北少城”,位置“天府广场”以北的五担山一带。

公元前311年,秦灭蜀后,秦惠文王派大夫张仪仿咸阳城,在紧邻蜀王城的南边和西边分筑“大城”和“少城”。2018的“天府广场”,即处在当时秦“大城”中心略偏西之处。

公元876年,唐朝,四川节度使高骈以“秦大城”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向“秦大城”外扩出一圈新城,为“唐罗城”。原内部城市“秦大城”被改建为“子城” 。

公元908年,王建割据四川称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次年,王建改“子城”为皇城,改其中“蜀王府”为宫殿。

公元1371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为“蜀王”,在旧址上重新修建“蜀王府”。新“蜀王府“一改过去历代成都城主轴偏心的布局,首次确立正南北的中轴线。虽为王府,它却俨然有皇宫的巍峨气派,故老百姓称之为“皇城”。其前面的牌楼、拱桥和一大块空地,则被称为“皇城坝”。“皇城” 和“皇城坝”的位置,便在2018的“天府广场”北端和展览馆一带。

公元1644年,张献忠攻陷成都,曾以“蜀王府”为宫,两年后撤离时纵火焚城,“蜀王府”再次毁于一旦。

公元1655年,清政府将“蜀王府”的旧址改成了“贡院”,成为全四川省考试举人之地。

而进入五十年代以后,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中,“皇城”与“皇城坝”遭受了巨大破坏,直至消亡。

1951年,“皇城”的城门洞以南被拓开了70米宽的人民南路。

1997年,在扩建中心广场的政令下,广场两侧的民居被迅速拆除。

2007年由成都市文化局对天府广场周边规划的文化设施组织了国际性设计招投标。

2011年,广场进行大规模改造,将椭圆的太极图案改建为直径150米的正圆,并调整绿化区域,在东南角设置通风口,工期总计约两个月。

设计方案

水乡广场

构成元素:在三套方案中,“乡”字形水景观先期已经公布。整个广场地面景观通过中轴线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侧的大部分面积为地下一层的下沉广场,其余部分则是由水景、大量树木等组成的地面景观。

方案特点:该方案的最大特色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园林艺术的融合,西广场“乡”字形的水景从密布的绿岛和树阵蜿蜒而过;东广场则是2018年国内面积最大的下沉式广场,广场上的玻璃雨棚不仅能将地铁站的六个入口完全覆盖,还能够让人们站在广场上,透过玻璃直接看到在地下往来穿行的地铁。

太极广场

构成元素:这也是一套以“水”为主的广场,与前一方案不同的是,一个太极云图(八卦图)中部曲线将广场自然分为两部分,东广场依然是一个下沉式广场,西广场则是一个喷泉景观,中间则是太阳神鸟图案。

方案特点:东、西广场都将以太极鱼眼的雕塑作为核心,西广场的水景中,其太极鱼眼还将承担喷泉功能,效果图上可以看到,在碧波荡漾的水池中央,蓝色的鱼眼分为三层,层层喷射出白色水柱。

蜀字广场

构成元素:前两方案都是以水为主,此方案可以说是一个“旱”广场。西广场上被设计成一个大大的象形文字“蜀”字,东广场同样是下沉式广场,不过其核心由太极鱼眼变成了太阳神鸟图案。

方案特点:“蜀”字广场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表现了延续五千年的古蜀文明。该方案的另一独到之处在于,其上的地铁出入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景观之下了。[1]

设计评价

图腾雕塑

后两套新方案的共同特点在于,作为古蜀文明重要标志的太阳神鸟被充分融入设计元素之中。此外,两套方案均设计了围绕广场四周的十二文化图腾柱和十二文化主题雕塑群。

文化图腾柱每根直径1.2米,高12米,顶部是led激光演映球屏,太阳神鸟的暗纹隐饰于球体表面,主体采用金沙遗址出土的内圆外方形玉琮为主造型元素,三星堆出土的顶尊底座为图腾柱的基座造型,上下部两侧的装饰纹分别是金沙的眼形器纹和三星堆的云纹。[2]

天书地画

两套新方案的另一独特之处还在于,其巧妙地将左右相对的出入口以一幅飞天而降的天书相连,天书两端的画轴变化成出入口的遮盖篷。从远处望去,这既是一幅由天而至的地画,又似一个古时所用的香案,充满浓烈的书卷气和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