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道遠人道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天道遠人道邇是一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名詞解釋

天之道遙遠而人事之道切近。出自《左傳》,為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產(?—前 522)所言。子產所言「天道」主要指星辰運行等天象所遵循的法則,「人道」則指人事運行的規則。子產提出「天道遠,人道邇」之說,以天道、人道的遠近之別,來強調星象的變化與人事無關,反對用星象的變化來附會甚至干預人事。

引例1

夏五月,火始昏見(xiàn)。丙子,風。梓慎曰:「是謂融風,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風甚。壬午,大甚。宋、衛、陳、鄭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庫以望之,曰:「宋、衛、陳、鄭也。」數日,皆來告火。裨(pí)灶曰:「不用吾言,鄭又將火。」鄭人請用之,子產不可。子大(tài)叔曰:「寶,以保民也。若有火,國幾亡。可以救亡,子何愛焉?」子產曰:「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豈不或信?」遂不與,亦不復火。 (《左傳·昭公十八年》) 夏五月,大火星(心宿二)在黃昏出現。丙子日,颳風。梓慎說:「這叫做融風,是火災的起始。七天之後,恐怕就要出現火災了吧?」戊寅日,風大了。壬午日,風更大了。宋國、衛國、陳國、鄭國都出現了火災。梓慎登上大庭氏的府庫眺望,說:「這是宋國、衛國、陳國、鄭國。」過了幾天,四國都來魯國告知火災。裨灶說:「不聽信我的話,鄭國還會有火災。」鄭國人請求採納裨灶的話,子產不同意。子太叔說:「寶器是用來保護百姓的。如果發生了火災,鄭國幾近滅亡。可以用寶物挽救滅亡,您何必吝惜呢?」子產說:「天之道遙遠而人事之道切近,兩者沒有關係,如何能由天道知道人事呢?裨灶哪裡知曉天道呢?只是他說得多了,難道不會偶爾說中嗎?」於是沒有給祭神的寶物,鄭國也沒有再發生火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