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巴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太巴塱(Afalong、Tafalong),台湾原住民族最大部落之一,台湾阿美族最大部落[1],位于花莲县光复乡东境,与西边的马太鞍相邻。“Afalong”出自于阿美语,汉译为阿巴塱,其意译则指当地有许多白螃蟹,族人因此直接以“白螃蟹”取名;后来被改称“Tafalong”,即汉译为“太巴塱”。

日本政府在1937年实行地方改名政策,太巴塱因土地富饶,因此便改称“富田”,并沿用至国民政府迁台之后;此时全台的行政区域进行全面的调整,富田被划分成东富、西富、南富、北富等四村。虽是如此,在现今仍有人使用“太巴塱”或“富田”称之。

在阿美族的远古传说之中,祖先来自现今丰滨乡猫公山一带,一路来到太巴塱才定居下来。太巴塱发祥地原本被族人认为是在河床地,后来在2000年一场考古挖掘之下,在部落后方的小山坡被挖出2000余年前陶片,属于卑南文化遗址之巨石文化一部分,因此被当地族人视为这里是太巴塱发祥地。现今,在部落内立有纪念碑与瞭望台。

起源传说

根据太巴塱阿美族人的传说,他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住在Arapanay(今台东市南方),某日遇大洪水,芦舍多毁,有姐弟Lalakan、Doci两人一同驾着小木臼,在波涛淘涌的海浪中,从Arapanay漂流至奇密社东北方的Cilangasan,因为没有其他人漂来,姐弟二人为了繁衍后代,因而结为夫妻。婚后生男生女,到了第三代,有位名叫Rarikayan-No-Cidal者下山,住在奇密另立一社。他们的子女们出外狩猎,偶然发现北方的一片原野,乃从Cilangasan下山向北移动,终于在太巴塱社,他们称它为Siaksakay(移川子之蔵,1935:482-486)。光复乡前任乡长万仁光及地方民意代表曾经到Sisaksakay去,发现不少遗物是祖先留下来的,因此认为,昔时太巴塱社阿美族[2]迁来之初曾以此为拓殖据点。今他们的后裔皆称该地是祖先早期之发祥地。在Piharaw时代,族人又从Sisaksakay迁居光复溪右岸与沙荖溪汇合处另建一聚落,称Cifangaian。住了一段时间,因遇台风,溪水暴涨,耕地流失,乃向较高的地方移居,另建一社,名太巴塱,这就是太巴塱历史的开始。

视频

太巴塱 相关视频

原始部落舞蹈,阿美族太巴塱部落原民舞蹈
太巴塱之歌&拍手歌

参考文献

  1. 太巴塱部落,中国网,2005-05-27
  2. 阿美族太巴塱kakita’an祖屋重建計畫簡介,台湾民族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