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太阳照常升起(欧内斯特·海明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美国青年杰克•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身负重伤,失去性能力,他与美貌女子勃莱特•阿什莱情投意合,但因为阿什莱不能接受没有性爱的婚姻,巴恩斯只能眼睁睁地让她成为他人的未婚妻,甚至撮合她跟别的男人幽会。两人和几个朋友一起去西班牙看斗牛,勃莱特•阿什莱对年轻的斗牛士罗梅罗一见倾心,但当罗梅罗向她求婚时,她又态度坚决地拒绝了他,年龄的差距使她“不想做一个糟蹋年轻人前程的坏女人”。最终,她回到巴恩斯身边,然而双方都清楚,彼此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

《太阳照常升起》首版于一九二六年,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凝结、汇聚了年轻的海明威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智、痛苦和他对未来的窥望,是海明威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哲学思考的深度延伸。小说出版后,“迷惘的一代”这一说法立即流传开来,且越传越广,继而演化为一个概念化的文学术语——它既代表着战后年轻一代作家的主要创作倾向,也成为指称这一代人的思想情绪的标记语。


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晚年在爱达荷州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的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老人与海》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的地位,为他获得普利策奖(1953年)和诺贝尔文学奖(1954年)起了决定性作用。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他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人称“文坛硬汉”。他对美国文学及二十世纪文学的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原文摘录

听我说,罗伯特,到别的国家去也这么样。我都试过。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你做不到自我解脱。 I went back upstairs and from the open window watched Brett walking up the street to the big limousine......This was Brett, that I had felt like crying about. Then I thought of her walking up the street and stepping into the car, as I had last seen her, and of course in a little while I felt like hell again. It is awfully easy to be hard-boiled about everything in the daytime, but at night it is another thing.

书评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海明威自己曾承认过,如果一个故事能用短篇写出来,那他绝不会把它写成长篇,他的长篇实际上都是一个大号的短篇,短篇小说的特点是结构紧凑、主题单一,在应该结束之处立即结束。

在海明威写完《老人与海》以后,福克纳写了一个短评,最后一句话是:“赞美上帝,但愿创造出、爱与怜悯着海明威的那个力量——不管那是什么——约束住海明威,千万别让他再改动这篇作品了。”这句话里包含的意思很明显,它就是想说这小说多一点则散,少一点则缺。这篇《老人与海》既不是长篇,也不是短篇,而是正好介于其间的中篇。所以海明威的小说就是这样一种小说,这是一种既要写完整又要一句话也不多的小说,它的篇幅什么也不代表,仅仅代表着它就是恰恰应该成为的那个长度。

第一次看海明威的小说,或者是在听说了海明威的大名以后才开始读他的小说,最可能遭遇这样一种事,就是觉得海明威语言过于平淡。如果一个读者在读之前期望会读到一个扣人心弦,惊险激烈,高潮迭起的小说,看了几页以后肯定要失望了,然后,他就会从阅读变成浏览,越是这样,他就越是觉得小说寡淡无味,最后是再也读不下去。

造成这种原因是海明威的小说有一个洞穿全篇的主线,而这个主线常常是隐蔽的,如果没有清晰地领悟到它,不知道一种叫作“冰山理论”的小说写作技巧,就会对小说的精彩之处视而不见。“冰山理论”是说的“看得见的部分是八分之一,而看不见的部分是八分之七”,而小说的主线就隐藏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中。这种主线其实是“心理主线”,只要思虑一下人说过的、做到的,和他心理曾经存在过、出现过之间的比例,你就会认为这个“八分之七”的比例其实划分的很有道理。

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巴恩斯在大战中受伤,此伤让他不能与他所爱的女人过正常的生活,而且更要命的是,他爱的这个勃莱特又天性活泼、热爱生活。勃莱特和巴恩斯很早就认识并且相爱,但就因为上述原因没有结婚。小说开始的时候,勃莱特已经经过两次不幸福的婚姻,正准备结第三次婚,小说的故事也就在这个时间段里依次展开。

首先从这个小说框架里,我们就可以想像巴恩斯心里应该具有的复杂滋味,内疚、隐痛、妒疾、失意、孤独、无奈,还有空虚、屈辱等等。而这种种复杂滋味也就是海明威要隐匿下的那“八分之七”。读这小说如果没有先认同一下巴恩斯的感受,那么你去读这小说中巴恩斯与其它人的所有的酒桌前的闲言碎语都会觉得平谈无味。而这小说中有八分之一又是由这样的“闲言碎语”所构成。

海明威小说的魅力在于洞察力和由这种洞察力产生的自信。这表现在他的角色塑造,他的角色正象是人们都知道的就是一个“打不垮的人”,这个“打不垮的人”的本质不是拒绝向命运低头,而是拒绝自己的命运被别人操纵。与那些总想是把手插在你的钱袋里,把脚踩在你的肩膀上,把路上修在你的土地上,或者总是要求你为他们的事业献身的人的绝不妥协,“打不垮”的精神任何时代的人都能够认同,并不仅仅是“迷惘一代人”对迷惘的抵抗。

在这篇小说里,围绕着这个“打不垮”的形象塑造的其实是三个人,一个是巴恩斯,一个人科恩,一个是勃莱利的最后一个男朋友罗梅罗(他是一个斗牛士)。在巴恩斯身上,我们首先看到一个安于命运的人,这是个被天意命运“打败了”的人,但他是“败而不垮”。他的形象只有映衬着那个追求勃莱利的犹太人科恩身上,才会显现“打不垮”的真谛。

科恩这个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生活得意的人,但是他最后不仅垮掉了,而且垮掉的丑陋无比。他虽然把巴恩斯揍晕了,把罗梅罗打得爬不起来,但是在勃莱利、巴恩斯和罗梅罗他们眼里,他却一败涂地。他最后只好灰溜溜的走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情奴隶,他不是被命运击败的,而是被勃莱利这个人击败的,而勃莱利之所以能击败他,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可以轻易被什么人都可以击败的可怜的家伙而已。正是从他身上才反衬出巴恩斯对生活的认识,对打不垮的精神的认识。而罗梅罗这个人,海明威用他与科恩(前拳击冠军)的决斗把那种“打不垮”的精神展现的更确实。决斗那一段写得简直太精采了。一个是斗牛士,一个是拳击手,斗牛士用斗牛的那种不屈精神面对拳击手的凶悍。最后的结局是:拳击手比公牛难斗和斗牛士比拳击手顽强,也就是说“打不垮”的本质不是凶悍而是顽强(海明威最喜欢的两个主题“拳击”和“斗牛”在这本小说里发生了撞击,只不过这个拳击手有点菜)。

另外海明威讲故事的技巧也是非凡的。科恩这个人的心理在这个小说中被他从头抓到尾,仅仅这一点,就非常不简单,小说中对科恩和勃莱利之间发生的事没有一点正面的描述,但是他们之间所发生的事却让读者感到非常清晰,就仿佛海明威在小说里全都讲过。而这只是因为他在描述科恩那些怪异的行为时描述的非常真实。

最后把海明威关于“冰山理论”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如果一个散文作家充分了解他所写的东西,那他就可以省略他和读者都了解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写得极为真实,那他会强烈地感觉到那些东西,就仿佛作家已经讲述了它们。”(摘于《午后之死》)上面这句话里最重要的一个词是“极为真实”。

海明威绝不仅仅是一个打不垮的汉子,而且是一个无论生活还是写作中都散发着既聪明又老练、既谨慎又判逆、既认真又玩世不恭魅力的男人魅力。 [1]

参考文献